上下兩層覆蓋土工膜、中間包著穩定劑固住汞礦渣,上層土工膜上再覆蓋50公分厚的土壤,覆土上種植綠樹青草……走進貴州萬山汞礦尾礦庫治理點,曾經露天隨意堆放的汞爐渣廢石,現已全部進行了科學治理,有效斷絕了汞污染源。
地處湘黔交界的銅仁市萬山區曾是中國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有600余年的采汞歷史。僅1950至1995年,萬山汞礦累計排放煉汞爐渣和尾礦廢渣1210萬噸。受當時技術經濟條件制約,這些汞渣廢石棄置于山野溝谷之間,并通過大氣、水等途徑威脅當地生態安全。
2002年,隨著萬山汞資源耗竭,萬山汞礦全部實施停產閉坑。對歷史遺留造成的汞渣廢石治理也納入萬山區政府的議事日程。
“我們最開始采用水泥固封廢渣坡面、下游興建汞液收集池的方式治理尾庫礦,后來又探索出兩邊修排洪溝、中間用‘包餃子’的方式治理汞礦廢渣。”萬山區副區長楊德勝說,治理后的尾礦庫完全達到環評要求,不對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在萬山區土坪村十八坑尾礦庫治理點記者看到,陡峭的山腰間,10多個汞礦洞幽深曲折,不見底端。那些曾堆棄于山谷之間小山般高的汞礦廢渣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近20畝的平坦林(草)地。
“過去這里堆放了20多萬立方米的汞廢渣,有20多米高。一下雨這些地處‘兩山夾一溝’的汞廢渣就順著水流進入周邊土壤和河流,造成環境污染。”萬山區環保局局長程小勇說,經過“包餃子”式治理,修建擋渣墻、排洪溝等設施,有效切斷了污染源,并綠化了開采幾百年的礦山。
作為國家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綜合項目治理點和享受國家政策扶持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十二五”期間,單尾礦庫治理一項,就累計投入3億多元對萬山敖寨、大水溪、大坪坑等6座尾礦庫進行了有效治理;完成10余家汞化工、汞回收企業的汞廢氣和含汞廢水的污染治理項目;陸續治理上千畝受污染的農田。
2015年,通過競爭性評審,萬山等地區還爭取到連續三年每年近億元的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資金,助推萬山實施土壤治理修復和汞污染防治等工作。
目前,萬山正對境內800余平方公里的土壤實施網格化加密調查,大力探索生物修復和農藝化學調控等“精準靶療式”的土地修復工程;建立包括地方病醫療保險制在內的環境健康監管機制等。
“幾百年的傷痛我們正在多方籌措資金盡快修復。”楊德勝說,下一步,萬山將繼續通過國家項目幫扶、“引資借力”等方式,開展汞資源循環利用在內的綜合治理項目,全方位推進汞污染治理工作,重塑一個綠色發展與人地和諧的新萬山。(記者李平、郟亦真)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