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出三峽 青山金山雙豐收

近年來,重慶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努力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取得了良好效果。圖為長江在兩岸青山中蜿蜒前行。梁光畢攝
經濟日報4月10日訊 (記者丁士 冉瑞成 吳陸牧)在長江經濟帶中負有保護三峽庫區環境重任的重慶市,近年來堅持在經濟發展中優先保護環境,出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翼齊飛的喜人局面。2015年,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與此同時,通過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寧靜、田園”五大環保行動,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持續下降,完成“十二五”減排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峽庫區重慶段的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從38%提高到了49%。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認為,重慶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重慶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更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全局。重慶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召開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大會,并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城市。
三峽庫區重慶段占庫區總庫容的80%以上。為了確保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安全,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個決不能”的生態保護底線: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能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金山銀山;決不能以犧牲未來發展為代價謀取當期增長和眼前利益;決不能以破壞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代價獲取表面的繁榮;決不能對環保突出問題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對苗頭性問題疏忽大意、無動于衷。
為此,庫區奉節縣關閉了2000多個煤礦、煤窯,并對43公里長江岸線和5條一級支流的兩岸進行了2500多平方公里的造林綠化,森林覆蓋率達65%;豐都縣在重慶市率先建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機制,實現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忠縣正全力推進庫區清漂及垃圾污水處理、庫區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等保護長江“七件事”,庫區清漂率達100%,轄區內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65%……
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王聲斌告訴記者,重慶正在重點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和森林經營工程,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努力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同時,在地處三峽庫區的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采取加大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力度,增加載綠量,使水系涵養整體形成“山、水、田、林、湖”的修復和保護綜合體系。
重慶市環保局副巡視員曹巨輝介紹說,著眼于三峽庫區生態修復,重慶在“十二五”期間實施了1萬項水污染防治項目,治理水土流失8560多平方公里,并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環保機構全覆蓋。
此外,重慶還加快環保投融資體制改革。“一是設立規模為10億元的全國第一支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以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保領域;二是成立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所,建立統一的污水、垃圾、廢氣排放權指標交易平臺;三是成立重慶環保投資公司,采用‘PPP+投行’模式,獲得銀行授信150億元,推動全市鄉鎮污水處理‘投、建、管、運’一體化。”曹巨輝說。
重慶還在全市科學劃分五大功能區域,實施差異化的環境保護政策,尤其是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著重強化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和武陵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建立最嚴格的生態紅線管控區監管制度,禁止建設可能破壞生態涵養與保護功能的項目。
“綠色”“循環”“低碳”已經成為重慶產業發展新方向。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國智說,當前,重慶正不斷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特色效益農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切實減輕環境壓力和負荷。
記者了解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重慶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著力點。“十三五”時期,重慶將進一步健全資源總量管理、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推進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建立生態保護成效與生態補償掛鉤分配機制。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