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城市品質,讓城市更加美麗。記者 劉強攝
人吃五谷雜糧會生病,城市也會生病。在城市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人口急劇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會伴隨著出現一系列不良“癥狀”:如人口擁擠、交通堵塞、就業困難、住房緊張、公共衛生惡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城市病現象呈爆發式逐年遞增,復旦大學教授陸銘曾表示:“我國北上廣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狀況,比發達國家嚴重?!?/p>
那么是不是除了這些一線城市,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現實情況并沒有那么樂觀。去年4月8日,國際知名房地產及投資管理服務機構仲量聯行發布其綜合研究報告《中國城市60強》。報告顯示:西安成為“1.5線城市”,這是西安首次上榜。古都西安,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作為新絲綢之路的起點以華麗轉身之姿贏得了全國的矚目。然而,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隨之而來的“城市病”也逐漸困擾著古城西安。
環保: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環境污染使得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不得不直面健康危險,包括工業和交通造成的空氣污染、噪音、精神壓力導致的疾病等。環境污染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世界銀行曾做過估算,由于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產力的損失大約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5%。
呼吸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有一天連呼吸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我們的城市再多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都不過是一副漂亮的皮囊。關中是全國重污染地區在2013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就發布了《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從治理燃煤企業、機動車排放、大氣綜合治理等多個方面全方位詳細制定了治理措施和保障措施。西安市也大力實施治污減霾攻堅行動,提前實現主城區20蒸噸燃燒鍋爐、煤場、蜂窩煤、機關事業單位黃標車四項全清零,2015年優良天數達到251天。
成績單上的數字固然美好,現實卻給了我們沉重一擊,去年年底,西安市連續出現了嚴重霧霾天氣,連發三次大霧紅色預警。今年3月,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3月份全省11市2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在7~24天之間。與2015年同期比較,全省大部分市(區)優良天數有不同程度減少,咸陽、渭南減少最多,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65%和61.9%;西咸新區、韓城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37.5%和33.3%。西安優良天只有9個,比去年同期減少55%。
空氣污染與每個人都休戚相關,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任重而道遠。除了大氣,公共衛生環境也是生活在西安的市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痛處。小王兩年前大學畢業回到西安工作,為了上班方便在工作單位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然而就在短短十分鐘的上班路上,小王每天都要面臨著踩到動物糞便以及各種生活垃圾的困擾,她坦言:“每天上下班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踩在‘地雷’上?!?/p>
交通:讓城市流動更加順暢
提起“城市病”就不得不提到交通問題。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動脈,許多大城市在迅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吸引大量外來人口進入,人口的急劇膨脹使得城市交通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僅降低了城市運轉效率,而且導致事故增多、污染加劇,干擾城市功能的發揮,甚至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衰退。
目前,西安市的機動車保有量已經突破了240萬,而且每年新增機動車約20萬輛。家住高新區的楊女士在環城南路工作,每天上下班堵車的時間大概需要兩三個小時。
開車難,找停車位更是難上加難。目前西安市公共停車位僅有40多萬個,遠遠無法滿足市民停車的基本需求,這就增加了亂停車占道、黑停車站點現象的激增。如何更好地解決城市停車難的問題,今年陜西省“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省政協委員張海貴就提交了《關于規范路邊停車收費》的提案,他建議,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對城市路邊停車收費標準進行規范。省政協委員吳敏表示,要多建更好的停車場,包括很好的利用停車空間。
緩堵保暢一直是西安城市治理的一個重點,西安市也出臺了緩堵保暢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包括修建地鐵、增開多條公交線路、增加公共停車位、修建天橋和地下通道、規范司機和行人不良交通行為等,目的只有一個,解決交通城市病,努力讓西安市民出行更安全、更方便、更暢通。
文化:一個城市的靈魂
賈平凹在《西安這座城》里曾寫道:“可愛的是,時至今日,氣派不倒的,風范猶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圍內最具古都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西安永遠是中國文化魂魄所在地了。”
一說到西安,不得不提到歷史留給這座城市的千年輝煌,如同河流留給地形的永恒印記,這些印記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逝,但是城市化的發展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改變和重塑著西安。建筑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正是一個個充滿著故事的老建筑承載著城市的過去,訴說著古城中曾經發生的故事。華僑商店在老西安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今開發商們急著用歷史做引子,于是無數不古不今的建筑拔地而起,而諸如華僑商店這樣真正有歷史的老建筑卻接二連三地消失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過度地消耗著西安的文化底蘊,而那些古老的回憶也只能停留在人們的腦海里。去年根據媒體對古城墻保護的調查,古城墻體內設有網吧、餐廳、商店等營業場所,過多地在城墻上舉辦文體活動和娛樂活動,讓多數西安市民對城墻的承載能力感到擔憂。
談到歷史古跡保護,歐洲人的做法可以作為一個模板。走在歐洲很多老城中,無一不感受到歷史的痕跡,隨處可見幾百年的古老建筑,并未被過多開發利用,走在莎士比亞同樣走過的石板路上,仿佛置身于十七世紀的倫敦。由于國情不同,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在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之間,每一個城市的管理者和決策者,都面臨同樣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玉河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項目時曾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边@無疑給“城市病”中困惑迷茫的西安指明了方向。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品質西安”的概念,西安市市長上官吉慶表示要通過提升經濟發展、城市治理、宜居環境、對外開放、人民生活和政府服務等“六大品質”,城市的核心是人,努力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殷實、更方便、更舒適、更有獲得感,才是治理“城市病”的最終目的。
城市的發展有其自身積累和內在規律可循,與之伴隨的“城市病”就像成長的陣痛,但發展的腳步總是向著城市繁榮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方向,這是城市決策者的愿望,更是每個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愿望。 (記者 楊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