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改委5月3日在其官網發文指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并報國務院審批。北部灣、中原等城市群規劃已納入年度工作安排。
自“十一五”以來,城市群就被作為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
在“十三五”規劃中,城市群建設進一步加大步伐。國務院提出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19個城市群,分別為: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中國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員牛鳳瑞認為,當前城市群建設的最大難題是城市之間產業的協調和互動。
“十三五”城市群大修編
發改委5月3日的文章稱,為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加快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繼續組織開展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編制。
其中《哈長城市群發展規劃》于今年2月報國務院批復同意,努力將哈長城市群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宜居宜業的綠色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于今年4月報國務院批復同意,成渝城市群以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為目標,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到,“十三五”時期建設的城市群,不少內容相較“十二五”有了重大調整。
比如,在“十二五”期間,合肥屬于皖江城市群,在“十三五”規劃中,合肥加入長三角洲城市群,皖江城市群未在規劃之列。
而“十二五”時期的環渤海城市群,被分拆成山東半島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遼中南城市群。以石家莊為中心的城市群被并入到京津冀城市群。而京津冀城市群還包括了山東德州。
此前很多專家就提出,環渤海城市群意義不大,因為遼寧和山東的城市與京津冀的城市互動較少。
另外,即將編制的北部灣城市群包括了海口、湛江、南寧等地區,這較最初北部灣城市群的構想僅僅限于廣西的也有了較大調整。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研究員方創琳告訴記者,最初構想的是20個城市群。這些城市群級別不一,首先要建立5個國家級的城市群,其次是建立9個區域性的城市群,第三個層次是建設引導培育6個地區性的小城市群。
不同等級城市群的功能、地位和影響力是不同的,國家層面的政策作用強度也不一樣。“現在在優先建設的5個國家級特大城市群里,提出把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建成世界級城市群。”他說。
(責任編輯 :汪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