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訊(記者石偉)初秋時節,地處閩北武夷新區的“武夷互聯網經濟產業園”內一派忙碌景象。這個涵蓋電商運營、倉儲物流、互聯網金融以及農村電商和產業孵化等功能的綜合性產業園最近業務量增加很快。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產業園開園不足半年,已經征集了3000多款閩北特色農副產品,完成交易30萬單。
不久前舉行的福建省委九屆十六次全體會議提出,要把創新驅動作為福建的優先戰略,通過加快各領域創新,走出一條人才強、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的創新發展路子。
寧德市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島貧”地區,土地稀缺,工業基礎薄弱。近年來,當地政府依托三都澳港口優勢,瞄準技術領先、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當地經濟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記者在寧德市采訪時了解到,由寧德新能源公司投資建設的新能源鋰離子電池項目投產短短5年,年產值已達到200億元,年創造稅收超過15億元。該公司組建的亞洲規模最大的鋰電池研究院有130多位博士、1000位碩士,產品技術指標位于全球前列,帶動了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機械制造等一批上下游企業在當地落戶。按照寧德市的產業規劃和布局,“十三五”期間寧德新能源鋰離子電池系列項目將全部建成投產,預計總投資將超過400億元,年產值超過千億元,可帶動5萬多人實現就業。
今天的福建,創新不僅僅是新興產業的主題,傳統產業的創新氛圍同樣越來越濃。在眾多知名鞋服企業聚集的晉江市,“中國源頭創新百人會”與晉江市政府及相關企業共同創辦了福建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以石墨烯技術為主導,結合各學科高端技術,開展先進高分子技術、先進面料、智能穿戴及物聯網技術研究和產品孵化。研究院依托當地數十年積累的紡織服裝企業資源,圍繞傳統產業的共性需求跨界整合專家團隊,為當地及周邊大量傳統企業的產業升級提供先進材料、先進工藝和先進裝備,一批研究成果已陸續導入貴人鳥、特步等知名企業,這些成果將大大加快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同樣的一幕也正在莆田市上演。在莆田市秀嶼區的華錦紡織城項目現場,項目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公司在美國、日本、德國和上海都設立了產品研發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合作成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擁有超過120人的設計開發團隊,每年能夠開發300多個新產品。企業研發的鞋面一體化成型、產品無縫合拼接、高新觸感環保印花等技術,在制鞋面料行業處于領先地位。其采用的自動化智能成套裝備技術改變了原來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車間用工從原來的300人減少到1人。
福建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作為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福建省已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行業領軍企業構建高水平研發機構,形成完善的研發組織體系,引導領軍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和科研單位系統布局創新鏈,提供產業技術創新整體解決方案,讓創新驅動為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