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跪搓板 兒 ” 是一句針對 男同胞 們的玩笑話, 惹怒 另一半后這些 “ 小體罰 ” 在 大 多數 人 眼里可能 不算什么,甚至有人會嘲笑 “你一個大老爺們,人高馬大的,怎么會被老婆打 ? ” 這樣的態度讓人不禁擔憂,當 “ 跪搓板 兒 ” 升級 到家庭暴力的程度,男人 也會 像女生一樣受到保護嗎?
是的 ,男 性照樣會被 家暴
說起 家庭暴力, 人們總會 有這樣的刻板印象:男性對柔弱的 女性 施暴, 造成 女性身體、 心理 、 經濟 方面的 傷害 。但事實上,實施暴力的并不 一定 是 男方 , 男性 也 可能 成為家庭 暴力 中的受害者。
來自四川省婦聯的數據顯示, 2015 年,四川全省婦聯系統接到的家庭暴力信訪量為 1845 件,其中約有 2% 的家暴受害者為男性, 然而真實遭受家暴的男性遠超于 這個 數字。
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 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等 人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 男性 自 認為 遭受 家暴 的比例(66.1%) 比 女性(64.2%) 尤甚 ,尤其是心理暴力方面。
英國警察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男性遭受家暴的案例共84 , 799起,女性304,522起。德國沒有具體的全國統計數字,但在同一年,柏林14,300起家暴案例中有23.8%的施暴者為女性。美國疾控中心(CDC)2010年發布的“The National Intimate Partner and Sexual Violence Survey”顯示,美國有28.5%的男性 ( 35.6%的女性 ) 曾在親密關系中遭受過強奸、肢體暴力或者 跟蹤 。 這些數字, 是否 遠超出你的想象?
美國 的 親密關系暴力受害者中, 大部分 的男性 (92.1%) 遭受 的是 肢體暴力 。具體來講, 大約 有四分之一 的 美國男人 被另一半 抽過耳光或推擠過,更 值得關注 的是, 13.8% 的男性在親密關系中遭受過嚴重的肢體暴力。 除了身體傷害,將近一半(48.8%)的美國 男性在親密關系中遭受過精神攻擊 , 和 女性受害者( 48.4% )的比例不相上下。 面對家庭 暴力, 男性是 選擇沉默還是 反抗 ?
2016 年 12 月 4日 ,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發布消息 ,北京的郭先生不堪忍受妻子趙女士的毆打,向北京市門頭溝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請求禁止趙女士毆打、辱罵和騷擾自己。法院作出裁定禁止趙女士對郭先生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趙女士騷擾郭先生,有效期為六個月。如趙女士違反上述禁令,法院將視情節輕重,對其處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北京市首張“男性人身安全保護令” 的誕生 ,引發 了 社會輿論的 廣泛 關注。 雖然微博 評論常 帶有娛樂性, 但通過 篩選整理該微博下的1744 條 評論與點贊,“不理解”“ 嘲笑 ” 仍是 大部分 網友 的 表現 。
同樣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為什么“該打”、“被打很正常”、“肯定是 你自己有問題 ”成為公眾 看待男性 受害者 的主流輿論 ?與對待女 性 受害者的 態度 大相徑庭 呢?
在我們的印象中, 力量、 情感 內斂、 供養并 保護家庭 才 是中國傳統文化對男性的定義, 這 很難與被 傷害 、 軟弱 、 求助 的家暴 受害者 形象聯系在一起。 正因為這樣, 許多微博評論者 潛意識里 并沒有嚴肅 對待男性受害者 , 而 女性更符合他們定義的家暴受害者形象 。當 女性 被 家庭暴力 所傷 ,評論更容易展現出“ 正義 ”、“ 維護 ”、“ 同情 ”等 正常 、 積極 的狀態; 而 應該做到“ 有淚不輕彈 ” 的 男兒被打, “懦弱 ”、“ 可笑 ” 等 不公平的態度就會接踵而來。 “對于女性來說,被定性為家暴受害者并非易事,對男性來說則更是困難重重,”瑞士一所 抵制家庭暴力庇護救助中心 的創辦人Oliver Hunziker 表示,一份警察證明通常十分必要。“身體遭受暴力的痕跡顯而易見,你可以去看醫生,通過照片進行證明……但是如果你受到的是精神傷害,那樣證明起來就很難。”由此可見 , 面對 暴力, 女性可能 是弱者; 而 家暴輿論 中 , 男性 才是真正 的弱勢 群體。
如此憋屈,到底為什么
除了社會輿論對男性受害者 認可度 較低, 男性受害者自己, 有時也 意識不到自己正遭受家庭暴力,或者因為畏懼輿論壓力,不敢說出自己的遭遇或者進行求助。弗里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ibourg)社會學家Anne Kersten發表的一項研究(英)表明:根據犯罪數據,在所有家暴受害者尋求經濟援助的申請中,男性提出經濟幫助請求的僅占總數的1/4,男人在尋求幫助時往往猶豫不決由此可見一斑。
為什么男人選擇沉默或者不 結束 這段危險關系?美國 非盈利性心理健康網站 HelpGuide給出了 答案——
1、 擔心如果離開 , 配偶會傷害孩子或阻止其探望他們 ;
2、 因為被女人毆打或失去了家庭保護者、供養者的角色而 感到非常 羞恥;
3、 宗教信仰中的某些內容可能讓人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
4、 很難找到能夠幫助自己的機構或資源,許多人難以被相關機構相信 ;
5、身處未公開的同性親密關系中 ,且 還未向家人或朋友表明 難以求助 ;
6、 無法正視夫妻間存在的問題,以為可以幫助施暴者,或施暴者許諾會做出改變。
不做沉默的羔羊
打破沉默,不僅僅是男性受害者需要邁出 的 第一步, 也是 全社會的挑戰。
回歸到北京首張男性保護令 事件,反家庭暴力法 的通過與 施行、 人身安全保護令無性別差異 的 申請與順利 發放, 體現出我國 司法體系的進步。 與此同時, 男性 受害者 由 沉默到發聲,由忍受到選擇司法保護,也反映出 男性在遭遇家暴后觀念的轉變。
針對 男性 遭受 家暴的現實情況, 瑞士已有兩所“男性之家” , 德國共有三所 , 英國此類機構超過了20所 。 “男性之家” 的 創辦人Oliver Hunziker表示,通過這一項目的“簡單存在”,瑞士社會開始意識到男性也是家庭暴力受害者這一問題,“公眾意識提高了許多,5年前我們剛剛起步的時候,這一話題往往受到忽視,大多數人甚至對此嗤之以鼻。”再 來看中國,在 援助機構 方 面 ,女性有婦聯, 而男 性呢? 專門 針對男性的保護機構還沒有建立起來, 但 越來越多的 人 已經意識到,“ 婦聯 ”等 機構也同樣為 男性家暴受害者提供 援助 。
其實不論 男女, 公眾 自我 法律意識的 整體提升和國家 相關立法的不斷 完善, 推進了抵制 家暴的進程 。 抵制家暴需要真正的男女平等,對男性受害者來說, 這是 最好的鼓勵, 對 每一個置身 家暴 之外的人而言, 這是 最大的難題。
資料來源 : 新華社, 親密關系中的暴力調查報告, National Intimate Partner and Sexual Violence Survey, Swissinfo.ch, HelpGuide, 微博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