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實施方案》提出擴容升級合肥經濟圈,增加蕪湖、馬鞍山,完善都市圈協調推進機制——
擴容升級,成為環湖臨江的都市圈
去年年底,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實施方案》提出擴容升級合肥經濟圈,增加蕪湖、馬鞍山,完善都市圈協調推進機制,建設合肥都市圈,形成區域增長新引擎。至此,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蕪湖、馬鞍山和桐城市,總面積5.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09.3萬人。
4月10日,合肥市合肥都市圈辦公室副主任牛和湘表示,2016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將合肥都市圈納入,標志著合肥都市圈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在國家區域戰略布局中,合肥定位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雙節點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等。核心城市戰略地位提升,以往“合肥經濟圈”的概念必然向“合肥都市圈”戰略升級。合肥都市圈戰略新定位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新興都市圈、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重要集聚區、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目前,《合肥都市圈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及工業、農業、交通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等專項十三五規劃已完成,正在報省政府審批。 《合肥航空港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正按照爭取2020年設立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的要求進行完善。 ”牛和湘告訴記者。
安徽省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程必定表示,相較于國內其他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是新鮮的、剛剛成長起來的,具有區位優勢,與長三角城市群融為一體;此次擴容更使得合肥都市圈成為環湖臨江的都市圈,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安徽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胡艷說,合肥都市圈的特色是一核獨大,合肥市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次擴容提高了都市圈的競爭力,同時也著力于發展次中心城市,培育新增長極。
抱團發展,城市間實現“一小時通勤圈”
通過十多年的發展,合肥都市圈建設已由概念走向實踐,由探索走向深入,產業合作日趨緊密,區域影響力顯著提升。
工業方面,圈內五市互聯互通,積極推進各重點產業協調發展,積極推進一批汽車、家電、裝備制造等產業合作企業鞏固和深化產業配套協作,繼續推進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如六安市星瑞齒輪、江淮永達等為主的一大批齒輪加工企業,成為江汽、合力等重要的零部件配套商;舒城杭埠電子產業園積極打造合肥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截至目前,各市合作在建的工業項目超過30個,總投資逾百億元。
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直接服務都市圈各市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已投入運營,都市圈各市及周邊縣區通往機場的快速連接線工程正在加快建設,其中,壽縣高劉至新橋機場的快速連接線已建成通車。公路方面,連通淮南、六安、桐城、定遠等地的快速公路網全面升級,合六路、合淮路、合安路合肥段已完工,合六南通道、合安路、淮六路等開工建設,國省干道建設成為全國樣板。鐵路方面,合肥都市圈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加緊修訂,商合杭、合安客專等工程正全面推進,廬銅鐵路基本建成;合肥至滁州至南京高鐵,合肥至新橋機場至六安、合肥至巢湖至馬鞍山城際鐵路等項目已獲批或納入國家規劃。
共建都市圈,民生最受益。圈內城市實現“一小時通勤圈”、周邊城市新鮮可口的蔬菜源源不斷地運往合肥,據了解,合作共建基地年直接供應合肥市場的蔬菜總量已突破50萬噸,間接帶動周邊基地供應合肥蔬菜120萬噸,品種擴大到70多個。圈內完善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推動社保一體化、公積金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通信同城化、公交同城化、金融同城化,推進跨區域電子貨幣支付系統和即時兌付系統建設。通過推進要素市場一體化,既提升了都市圈的凝聚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又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在環境保護方面,都市圈內走出一條“環境同治”之路。如穩步推進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加快實施環巢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已完成投資148億元,建立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滾動儲備庫。合肥與六安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安排4000萬元用于大別山水環境生態補償,簽訂《跨界水體水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加強跨區界河流聯防聯治;都市圈間還完成了黃標車數據庫建設,加快實現黃標車數據共享;設定二手車轉戶準入標準,將機動車轉戶標準提高到國四標準,禁止黃標車相互轉籍。截至去年11月底,合肥市已淘汰黃標車12217輛。
深度融合,實現都市圈新的戰略升級
牛和湘透露,到2016年,合肥都市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06.3億元,財政收入2434.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5598.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99.8億元,進出口總額309.2億美元,占全省比重分別為58.9%、55.7%、58.3%、54.0%和69.7%。
程必定表示,“合肥經濟圈”到“合肥都市圈”的轉變,意味著圈內城市不僅局限于經濟的合作,而更著眼于經濟以外的文化、旅游、社會的綜合發展。 “當前都市圈發展最迫切的是核心城市本身要創新發展,提升發展
質量,加強輻射力,增強帶動力。其次,城市之間加快合作,區域內城市優化資源配置。理想的都市圈發展應該是區域發展一體化、同城化以及發展水平的國際化。 ”
胡艷分析,原先合肥等5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但國際化和同城化水平低,離建設國際化都市圈目標還很遠。未來合肥都市圈要實現多極帶動、均衡發展、開放發展。
根據規劃,到2020年,合肥市初步形成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綜合功能,對其他市縣發展有較強的引領能力,都市圈實現新的戰略升級,城鎮化率達64%左右。城市互動合作機制基本建成,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同城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培育3—4個國家級或世界級的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超30%,經濟外向度超20%,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型都市圈,人均收入達到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居全省先進水平。
·背景鏈接·
2006年
省第八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合肥要“提高經濟首位度,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力的省會經濟圈”。
2007年初
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進一步確定了“規劃建設以合肥為中心,以六安、巢湖為兩翼”的省會經濟圈。
2009年8月
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合肥經濟圈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將“省會經濟圈”更名為“合肥經濟圈”,同時把淮南市和桐城市納入經濟圈。
2011年8月
合肥經濟圈再次擴容,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遠縣。
2013年底
合肥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研究決定,同意滁州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合肥經濟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市。
2016年2月
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上提出了推動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合肥經濟圈向合肥都市圈戰略升級,努力成為全省核心增長極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增長極。
2016年5月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將合肥都市圈納入,標志著合肥都市圈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2016年12月
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實施方案》,提出擴容升級合肥經濟圈,增加蕪湖、馬鞍山市,完善都市圈協調推進機制,建設合肥都市圈,形成區域增長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