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接下來的拆違工作一個建議
王心禾
5月17日北京市發改委通報了1月至4月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進展情況。通報顯示,前4月,本市共拆除違法建設1640.9萬平方米,完成全年計劃的41%。其中,城六區拆除537.9萬平方米,完成全年計劃的38%;核心區拆除22.1萬平方米,完成全年計劃的92%(5月18日《北京晨報》)。
從通報內容來看,整個首都拆除違章建筑行動,前4個月的進度已經遠遠超過全年計劃的三分之一,如果正常進行的話,年底前完成整個計劃沒有問題。據介紹,這次專項行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牽引,與人口調控直接掛鉤,目的是提升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整體水平。事實也是如此,在拆違和綜合整治城鄉結合部,并疏解退出百家一般性制造業企業、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之后,很多北京的街巷迎來了久違的安寧和整潔。隨著拆違的深入推進,違法建設、占道經營、無證無照經營、地下空間散租住人、違法群租房等城市亂象,相信會得到根本性的控制直至徹底遏制。
首都的專項行動進展如何、具體如何推動等工作,也正受到其他城市的密切關注。因此,接下來,剩余的不到三分之二的專項工作如何更好地展開,有必要在總結與回顧的當下,搜集不足,科學完善。
能夠看到,不少違章建筑,來自社區周邊的“開墻打洞”,這些開打出來的空間,被用作門臉房對外出租營業,給交通添了堵、給社區帶來亂的同時,不可否認,也給周邊居民帶來一些便利,比如不少店鋪所營屬于服務行業,類似理發、洗車、小超市、水果店、餐館等,讓居民免了勞頓,家門口轉個彎兒就能解決生活所需。而拆違之后,這些店瞬間消失,秩序和安寧回來了,一些便利也沒了。沒錯,城市的井然有序,有時是要犧牲一些便利的。不過,還是希望拆違的同時,也能同步加強便利民生工程的規劃建設,以符合提升和諧宜居之都的應有之義。
筆者還注意到,不少網友反映,拆違期間也發生了一些個人財物的損失。事情是這樣的:為吸引顧客,不少商家推出有優惠的預付型消費卡,比如洗車卡、理發卡、購物卡等,而面對拆違,不少商家連夜撤離,讓再次光顧的顧客撲了空,連個聯系方式也沒留。從網友反映看,這樣的店鋪,不是一個兩個,這涉及消費者合法權益被侵害、商家違約和不誠信等法律問題。消費者想依法維權,可就怕違建商家的工商注冊等信息不全,為幾百塊錢搭上的維權成本不但找不回來,還要倒貼。為此,筆者建議,提升城市整體水平,是好事,好事就要辦好,事后維權不如事前充分告知:對居民,有關部門在確定拆違范圍后,應盡快通過社區組織及便利的網絡渠道,告知轄區居民,提醒辦卡的消費者及時找商家溝通;對商家,工商行政部門有責任要求商家誠信善后,在店鋪明顯位置張貼告示,給顧客提供退卡方式,留下聯系方式,且有必要對店鋪的撤離進行跟蹤,以方便未及時退卡的群眾維權。職能部門的積極作為,能省去成千上萬群眾的維權苦和啞巴虧。這樣的要求,不算過,您說是嗎。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