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市政府批復《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這是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后第一個完成批復的區級2035總規。根據規劃,到2035年崇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70萬人以內,建設用地總規模鎖定在265平方公里以內,劃定生態空間1618.58平方公里,自然濕地保有率從38%提升到43%,森林覆蓋率 從23.2%提 升 到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5.2平方米提升到15平方米,水面率從9.54%提升到10.61%左右。
“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目標,到2035年將基本實現,到2050年將全面完成,未來崇明將成為世界自然資源多樣性的重要保護地、鳥類的重要棲息地、長江生態環境大保護的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發展的先行區。
形成“五源多廊”格局
在總體生態空間結構方面,崇明規劃形成“五源多廊”的格局。其中,“五源”包括崇明東灘、西沙、北湖、東平國家森林公園、長興青草沙濕地等五個重要生態源地,重點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適度允許少量公共功能建設。“多廊”指的是1條市級生態走廊和10條區級生態走廊,串接生態基本片區及重要生態源地,構建崇明區生態骨干網絡。市級生態走廊即環崇明島的生態環廊,最小寬度控制在1000米以上,將適度建設林地,森林覆蓋率達到55%以上,同時控制建設用地比重,規劃建設用地占比控制在5%以下。區級生態走廊為崇明島南北向重要水系走廊及長興、橫沙生態走廊。
按照崇明2035總規,規劃至2035年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5%,整體形成“三環四軸五景、多廊多帶、多園多點”的林地總體格局。
“三環”指環繞三個島嶼的沿海防護林帶;“四軸”指沿滬陜高速東段、陳海公路、滬陜高速北段—新北沿公路、長橫通道建設軸向林帶,作為崇明生態隔離帶;“五景”包括明珠湖森林景區、廟鎮片林景區、東平森林公園景區、崇東景區、橫沙景區五個林地景區。“多廊多帶”指沿河道和骨干道路布局林帶;“多園多點”指結合各鄉鎮特色鄉村、開心農場等休閑旅游建設,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林地建設。至2035年,崇明規劃新增林地約177平方公里。
規劃指出,崇明島總體風貌應充分體現中國元素、江南韻味與海島特色,整體將呈“三帶兩脈十二鏈、四鎮六景一路環”的格局。“三帶”即北部田園帶、中部鄉野帶、南部城鎮帶,構成崇明風貌的大基底;“兩脈”即南橫引河、北橫引河兩條水系主動脈,“十二鏈”即12條最具崇明特色的南北向水系綠道,成為空間的核心骨架。“四鎮”、“六景”分別指橋、廟、堡、浜四大古鎮和東灘、北湖、西沙、東平四大核心生態源地和長興島、橫沙島景區,“一路環”即環崇明生態大道、北沿公路的慢行環島風景路,作為環島觀光游覽及自行車賽等重大體育賽事的風貌展示空間。
打造五個城鎮圈
按照規劃,至2035年崇明將形成“1-7-10-20-X”的城鄉空間體系,即1個核心鎮鎮區,7個中心鎮鎮區,10個一般鎮鎮區,20個左右的小集鎮社區,X個自然村落。其中,核心鎮鎮區即城橋鎮的鎮區,將打造成本地城鎮人口集聚和吸引外來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地區。7個中心鎮鎮區即東灘(陳家鎮)、長興、西沙(三星)、東平、堡鎮、新河、廟鎮的鎮區。
此外,崇明將以五個城鎮圈為抓手統籌三島資源要素,挖掘空間發展潛力。包括兩個綜合發展型城鎮圈,分別為城橋城鎮圈、長興城鎮圈;三個生態主導型城鎮圈,分別為東灘(陳家鎮)城鎮圈、西沙(三星)城鎮圈、東平—海永—啟隆城鎮圈。
根據崇明2035總規,東平—海永—啟隆城鎮圈的發展將突出跨行政區統籌引領作用,在目標協同、生態協同、規模協同、功能協同、建設協同、支撐協同等方面研究并制定規劃策略和行動計劃。空間導向上圍繞東平森林公園、北湖、長島江灘以及東平鎮、海永鎮、啟隆鎮,形成“一林一湖一江灘、五鎮三村五莊園”空間格局。“一林”即東平森林公園,“一湖”即北湖,“一江灘”即海永、啟隆江灘,“五鎮”即東平鎮、光明小鎮、啟隆鎮、海永鎮、長島小鎮,“三村”即海永民俗村、三民文化村、前衛村,“五莊園”即北湖莊園、東平莊園、前進莊園、海永莊園、啟隆莊園。交通方面,將開展新北沿公路建設地面干線公路的前期研究論證工作,新建北新公路北延伸段,同時規劃設置1處北湖公交樞紐,優化常規公交系統,強化與城橋樞紐、明珠湖片區的交通聯系。
以“減量為先,存量活化,增量管控”為導向,崇明調整優化開發邊界,引導城市開發邊界“瘦身”,開發邊界規模由上版規劃157平方公里瘦身至133平方公里,減少15%。壓縮陳家鎮、城橋鎮等原規劃過大的城鎮可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瘦”下來的部分優先放到崇西、崇北生態景觀優、旅游潛力大但現狀缺少用地指標的地區,本次規劃適當增加以上地區的城市開發邊界與新增建設用地,城市開發邊界從10.8平方公里增加至13.3平方公里。
建設八個新經濟小鎮
世界級生態島要發展什么樣的產業歷來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本次規劃明確,崇明將加強“生態+”戰略綜合引領,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綠色、智能升級,重點聚焦生態農業、海洋經濟、旅游休閑、健康服務、文化體育、會展商務等領域。
生態農業方面,崇明將延伸產業鏈條,由農業生產走向價值鏈高端。積極開發農、林、牧、漁等多領域功能,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至2035年,全區耕地保有義務量不低于423.33平方公里(63.5萬畝)。同時積極盤活現狀設施農用地,結合光明集團、上實集團以及現代農業園區的設施農業發展訴求,適度新增設施農業用地規模,優化設施農用地布局,至2020年設施農用地控制在10.9平方公里(1.6萬畝),2035年,全面實現農業設施化發展。
崇明將建設全域5A景區,構建以風景觀光為基礎,以休閑度假、運動體驗、文化體育和會展商務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體系。同時以長興為主要依托,推動綠色制造向“綠色智造”轉型升級,發展以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為主體、以新型低碳制造為特色的綠色智能制造產業。崇明島則強化產業功能騰退,推動低效產業用地減量化。此外,崇明將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農業科創產業、智慧產業,適度發展大健康產業。
至2020年,崇明本島產業研發總用地面積控制在16平方公里以內,至2035年,崇明本島產業研發總用地面積控制在10平方公里以內。崇明還將規劃建設八個新經濟小鎮,包括以休閑旅游為主的綠華小鎮、以健康養生為主的西沙小鎮、以農業科創為主的新海小鎮、以田園宜居為主的東平小鎮、以運動休閑為主的風偉小鎮、以文化創意為主的光明小鎮、以濱江休閑為主的濱江小鎮、以高端養老為主的健康小鎮。(茅冠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