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入境道口,常年往來浙滬兩地的陳先生駛入,搖下車窗,12秒便完成安檢通過;早高峰地鐵站內,上班族蔣先生步行通過安檢儀,全程無停留……對于在上海生活的人們,“安全”越來越成為一件“無感”的事。
近日零點公司公布最新調查數據:2018年度上海公眾安全感和對公安工作滿意度指數較2017年再度提升,這一反映上海城市安全狀況的指數在超過80分的高位上已連續6年逐步提升。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上海責無旁貸。數字背后,“智慧”與“精細”正成為貫穿上海城市安全管理的“關鍵詞”。
從應急處置到風險管控
去年12月21日夜,奉賢地區發生一起兇殺案,現場看起來像是因家庭糾紛引發的悲劇,周邊群眾的證詞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然而隨著生物信息、現場痕跡按規范采集比對,“隱形”兇手的行蹤當晚就浮出水面,第二天就被抓獲歸案。嫌疑人承認,因利益糾葛作案并偽造現場。
依托刑事技術手段和成熟的破案機制,去年發生在上海的命案絕大多數3天內即告破,僅2起案件因追逃嫌疑人超過這一期限。事實上,自2009年起上海命案破案率就保持在96%以上的高位,2015至今已連續實現100%快偵全破,去年全市公安還偵破了16起命案積案。
惡性案件背后往往存在因果矛盾。上海公安在強化破案打擊的同時,各級刑偵部門強化與治安、社區等警務工作協作聯動,引入社會資源,從源頭化解矛盾。在多家派出所門口,人民調解機構掛牌入駐,對接報各類糾紛及時干預化解,最大限度減少惡性案件誘因。上海命案立案數已連續13年保持下降。
從打擊破案到源頭遏制案發,上海的安全管理模式正在轉變。去年12月18日21時46分,有人報警稱楊浦區隆昌路一家酒店門口有人打架。延吉新村派出所當班巡邏警長許佩琪和民警姚健強立即趕赴現場,派出所內綜合指揮室的圖像監控探頭同步對現場實時觀察。
當屏幕里從一開始兩三人打架到陸續有人聚集時,綜合指揮室負責人員立即通知另一組巡邏警力和值班警力趕赴現場支援,同時上報楊浦公安分局指揮中心呼叫分局特種機動隊車組增援……一起可能引發嚴重后果的沖突得以平息,抓捕嫌疑人、查詢身份信息、現場取證等多項工作同步完成。
“人機互動”正成為上海治安管理的一項機制。監控值守人員與街面執勤力量協作聯動,從發現警情到快速反應效率明顯提升,還能增強“事前預警、事中聯動和事后回放”打擊違法犯罪能力。合理規劃的“視頻巡邏”與“實兵巡邏”勤務布局,也構建起立體化巡邏防控體系。
“無感”管理帶來安全高效
從事外貿行業的山東青島人劉彬,跑過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展會。去年進博會的安檢模式讓他印象深刻:“全程無停留通過安檢儀器,排隊時間大大短于我的預期!”
這種名為“太赫茲”的安檢儀,無感知、無輻射,已悄然進駐上海軌道交通站點,未來將為軌道交通安檢服務。類似的“無感”式安全管理,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民生活中。在專業人士看來,給予居民有尊嚴的安全保障,是對標全球卓越城市的上海發展的方向。
智能設備要發揮作用,關鍵在于如何科學運用。最近,市民周先生發現自己每天上下班必經的九江路、湖北路通行速度快了。他不知道,信號燈時長“微調”方案,竟是信號燈系統自行完成的。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這套智能交通安全管理系統“感知”到路口左轉車流量較大,與現有車道設置不匹配,自動生成“將左右轉車道調整為左轉車道”的建議提交給交警。采納該方案后,路口左轉通行能力和路口整體通行效率皆有所提升。依托智能設備對各類數據融合智能計算,系統已即時生成信號配時方案8480余次。
不過,這些方案仍需人工審核后方可實施。智能交通燈系統在多年前引入中國時曾一度“水土不服”:高頻發生的行人、非機動車違法容易使數據失真,反而形成錯誤方案。“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需要智能化管理,也需要科學化管理。”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路政設施處路政科副科長張汐說,對智能設備深度學習的同時,大量警力得以投入交通執法管理,這是交通管理的“良性循環”。
“細枝末節”體現幸福感獲得感
“這個小區不行!”今年75歲的市民徐海華2016年元旦搬進普陀區白麗地區陽光水岸苑小區時,三天兩頭就打電話給兒子抱怨。連鄰居也說:“你怎么把房子買到這里?”
也不怪徐先生和鄰居們滿腹牢騷。彼時的陽光水岸苑,地處寶山、嘉定、普陀3區交界處,技防設施不到位,日常管理有漏洞,盜“三車”案件平均兩天就發生一起,最多一次小區四五輛電瓶車被盜。一起入室盜竊案,案值高達50萬元,創了白麗派出所的紀錄。
痛定思痛。2017年,通過社區民警和首屆業委會的大力推動,超過80%的業主同意動用商業住宅專用維修基金,投入120萬元改造小區智能化安防設施。
如今步入小區,人車分流而行,雙向高清視頻和車牌識別系統記錄相關信息,智能識別設備安裝在居民必經的公共區域,所有樓宇配備智能門禁系統。2017年10月改造以來,小區入室盜竊等可防性侵財類案件實現“零發案”。陽光水岸苑小區并非個例——上海建成智能安防系統的2700余個小區,全部實現“零發案”。
如果說這些小區的智能設備是敏銳的“神經元”用以獲得信息,那么街鎮層面搭建的綜合管理平臺就是“社區大腦”。19時52分,周浦鎮城運中心大屏幕上跳出一條信息:瓦屑社區居民陸先生車位被占,撥打110求助挪車。隨信息而來的還有占用車位車輛的車牌號碼、車主姓名及聯系方式。19時58分,工作人員聯系到車主,問題解決。
挪車求助110報警,周浦鎮一天能接上百個。過去民警逢警必出,一來一回至少半小時,牽扯大量警力。隨著城運中心投入使用,這樣的求助類報警處理流程有了變化:110接報后,查詢車主信息,一并轉交至城運中心,由工作人員聯系車主、物業等相關方面進行解決。
“吸引居民支持智慧小區建設,‘獲得感’很重要。”白麗派出所社區民警方國慶記得,陽光水岸苑小區改造之初,居民提了很多問題——裝了門禁,買菜不方便!物業立即準備了小推車。下雨怎么辦?大門處常備4把雨傘,還采購了一部輪椅車。“‘細枝末節’的問題,是考驗我們為居民辦事的誠意和決心,也是‘大’上海所應具備的精細。”(記者 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