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河灣項目工地建筑工人和管理人員同吃“國慶面”。 本報記者 邢千里 攝 ■本報記者 周淵
“面”與“綿”同音,國慶節吃面,無疑是老百姓借由傳統民俗,分享祖國繁榮昌盛帶來的美好,同時也為祖國母親送上最真誠的祝福,抒發愛國情懷。吃“國慶面”正成為新民俗
過生日吃長壽面是中國人的習慣,隨著10月1日國慶節到來,連日來申城市民群眾紛紛自發推出吃“國慶面”系列活動,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生。
記者近日走訪上海多地,不論是地鐵車站、建筑工地、公安派出所等繁忙的工作崗位,還是社區居民家中,一碗碗各具特色、冒著香氣的“國慶面”營造出一種熱烈喜慶的氛圍。
“面”與“綿”同音,國慶節吃面,無疑是老百姓借由傳統民俗,分享祖國繁榮昌盛帶來的美好,同時也為祖國母親送上最真誠的祝福,抒發愛國情懷。吃“國慶面”正成為新民俗,正如家住延長小區的90歲愛國華僑吳瑞嚴所說:“這碗面有著特殊含義,吃著令人倍感激動和自豪。”而不少90后采訪對象則表示,“國慶面”是一種向祖國表白的新潮流。
人民廣場地鐵站
昨天中午11點,地鐵人民廣場站車站會議室布置一新,20多位基層站務人員在此同吃“國慶面”。
番茄炒蛋、大排、炒面,地鐵站的這碗“國慶面”簡單卻溫馨,吃面的是地鐵站務員、檢修員、巡邏民警和保潔員等,大家平時的午餐時間只有半小時,大多是帶飯或叫外賣解決。
“平時難得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吃飯,這碗‘國慶面’特別有意義!”早上5點多便在工作崗位值守的地鐵值班站長陳斌說。
“今天這碗面特別香!”一旁的保潔經理周書娣笑意盈盈。應對節假日大客流,地鐵保潔人員任務愈加繁重,這位外來媳婦已連續多年沒有回過老家了。“今年國慶假期,我每天都會在這里為大家服務!”
蘇河灣工地
“大排、辣醬、荷包蛋、青菜,這‘國慶面’真香,再來一碗也不嫌多!”昨天中午12點,位于福建北路上的蘇河灣項目工地熱鬧非凡,30多位建筑工人和管理人員聚集在此,同吃一碗“國慶面”,一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上海建工一建集團項目經理周衛豐告訴記者,“國慶面”是特別定制的,以陽春面底配上本幫燒法的辣醬、大排,再加上青菜、荷包蛋,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為了這碗面,大廚一早便前往菜市場選購鮮肉和蔬菜,為了照顧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們的口味,還特別作了小小改良,口味更加咸香。“作為城市建設者中的一員,在新中國七十華誕來臨之際,與大家在工作崗位上一起用吃面的方式為祖國慶生,特別有意義!”
大寧路街道
喜迎國慶節,靜安區大寧路街道聯合轄區內飯店潮府館組織了一場“送面上門”的民俗活動。志愿者走進居民小區、敬老院,為老人們送上一碗碗獨具創意的“國慶面”,祝他們節日快樂。
“聽說有大廚來做‘國慶面’,老人們都很期待,也很好奇‘國慶面’長什么樣子。”上海豪錦粵秀養老院院長唐文伊說。
面條擺成愛心形,上面用番茄醬和雞蛋餅做成國旗模樣,這碗造型別致的“國慶面”引得老人們紛紛發朋友圈“炫耀”。研發“國慶面”的總廚介紹,在融入國慶元素的同時也兼顧了面條的口感,由于是給老人食用,特意選用手工搟制的面條,用細火慢熬的骨頭湯煮熟,增加口感。“面很好吃,味道酸酸甜甜的,我牙口不好,也能吃得動。”99歲的沈杏囡說,這是她第一次吃“國慶面”,看上去簡簡單單,滋味卻十分綿長。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