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結束,各種消費數據出爐,多項消費數據再創新高。10月1日至7日,實現國內旅游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8.47%;國慶檔票房約42.15億元,較去年的19.08億元,同比增長120.9%;國慶假期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1.5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5%。其中,廣州旅游業總收入129.12億元,同比增長11.70%;“珠江游”同比增長59.60%;餐飲和零售市場購銷兩旺,營業收入達17.52億元。
國慶消費市場的紅火,見證著我國假日經濟的活力。從1999年開始實施起,“黃金周”休假制度就釋放出了強大的消費動能。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從2008年起取消“五一”黃金周,增設清明、端午、中秋小長假,但無論假期怎么調整,假日經濟火爆依舊,年年創下新高,這也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與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最佳證明。
今年國慶消費市場的全面開花和繁榮興旺,最顯著的特點,是居民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正在向品質化、多元化發展,彰顯出我國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趨勢,也體現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擁有更舒服、更自在、更休閑、更有品質的假期成為人們的主要訴求。這種升級的消費需求是消費增量的主要來源,也為假日經濟帶來了持續繁榮的新機遇。旅游的方式更多了,雖然也不乏“打卡式”旅游,但更注重旅游體驗的自駕游、定制游成為國慶游的新亮點;吃得更注重品質了,黃金周前三天,阿里線上牛排成交額同比增長60%,盒馬鮮生賣得最多的前十種商品均為海鮮,帝王蟹同比漲30倍,陽澄湖大閘蟹賣出4萬只;夜逛博物館、夜游景點、城市燈光秀等夜間消費,點亮了國慶假期城市的夜空。
抓住居民升級的消費需求,提供更精準化的升級服務與產品,將為假日經濟帶來更大的增長空間。比如,出國游降溫,更多一線城市居民去往三線及以下城市游玩和消費。交通、住宿、餐飲就應該相應跟上城市用戶的需求。再比如,家庭旅游成為常態,旅游產品就要更注重兼顧老人和孩子出行的各種細節。
假日經濟的繁榮不僅僅在于商家,營造更好的假日消費環境,公共服務也需要跟上。比如,今年國慶期間,廣東潮州、江蘇揚州、四川都江堰、浙江衢州等多地政府機關向游客開放停車場、餐飲等公共設施;重慶為了向外地游客提供最佳服務,一天內多次對持有重慶手機號的市民發送溫馨提示,呼吁本地居民錯峰出行。“要看洪崖洞,給你‘封’了一座橋;要看輕軌穿樓,給你修建一個觀景臺;怕火鍋辣,給你清湯、微辣和鴛鴦鍋;現在過國慶節,給你騰出一座城……”這波操作,成為網紅城市“實力寵粉”的硬招,也讓重慶的消費動力更強勁。
居民消費升級,為假日經濟繁榮提供了無限潛力。把消費潛力轉換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力,才能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讓消費更好發揮經濟“壓艙石”作用。
(廣州日報評論員 譚敏)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