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經觀察
廣州老年人消費力有多強?不僅KTV、中醫養生消費位居全國第一,在今年天貓雙11廣州市“剁手”的80.7億元中,24.1%是由老年人貢獻……廣州老年人堪稱全國“老頑童”典型代表,愛吃愛玩懂享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高達11.9%,總數多達1.66億。隨著中老年人消費規模的擴大、消費內容多元化,使得銀發經濟產業迅速擴張。“銀發族”不再是省吃儉用的代名詞。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倪明
消費之熱
“銀發族”成點外賣、網購、拼團主要人群
“快點來,喝完早茶我們去唱歌。”一如往常,58歲的廣州阿姨王菊平和好友們相約早茶,不過,早茶后她們有了新項目:“我在網上預訂了午后時段的KTV,6小時才68.8元, 練了那么久終于一展歌喉了。”餓了么口碑的數據顯示,廣州50歲以上老人KTV消費總量位居全國第一,與其他城市“銀發族”不同,廣州老人在KTV消費時喜歡團購大房套餐,并熱衷在用餐時段消費,邊吃邊唱。
不僅是K歌,老人已成為點外賣、網購、拼團、旅游消費的主要人群。天貓國際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銀發族”異軍突起,盡管人數占比不到5%,但增速卻高達30%。在廣州,50歲以上的中老年消費者今年呈現出“有錢有閑且多元化”的消費趨勢:廣州50歲以上老人,在中醫養生上的投入比重在全國穩居第一;越來越多50歲以上的消費者涌入轟趴館、游樂園、CS拓展等新消費場景,相應訂單量和消費人數增長領跑全國;此外,今年1~10月,餓了么口碑平臺廣州老人用戶數同比增長了12%,訂單數同比增長了28.9%,且廣州老人選擇吃披薩的比例是年輕人的2.4倍。
京東數據也顯示,截至今年11月,60歲以上老年人網購消費同比增長19.7%。廣州老年人在健康服務上的消費占比高于全站平均水平的9.6倍,主要包括家庭醫生、體檢套餐、口腔齒科等健康服務。除了外賣,廣州老年人也愛在家吃飯,飲食營養方面的消費占比高于全站平均水平,茶葉、乳品、海產肉類等品類都高于全站平均水平。
攜程、飛豬、京東數據顯示, 65%的廣州受訪老年用戶每年出行3次以上,且越來越多老年人能夠獨立完成在線預訂。他們也更偏愛簽證旅游,在線上旅游服務中,簽證門票的消費比全站高131%。
觀念轉變
有錢有閑多元化 愿為愛好和舒適度買單
老年人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哪些變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梳理電商平臺數據發現,廣州老年人最舍得在提升生活舒適度和樂趣上花錢。比如,跨境網購中進口床上用品是他們的最愛,單價3000元以上的乳膠床墊增長5752%。
“健康是廣州老年人最關心的話題。他們購買的營養保健類商品占比高于全站,其中,傳統滋補品更受歡迎。廣州老年人在營養保健消費占比高于全站平均水平,”據京東相關人士透露,從消費結構來看,廣州的老年人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更講究,購買紅木家具的消費占比高于全站156%,花卉綠植的消費占比高于全站110%。廣州人愛在家吃飯,對廚房的配置要求也很高,非常注重飲食營養,喜歡翡翠、珍珠、手把件等傳統首飾,養寵物(老年人在寵物上的消費占比比全站高98%),同時愛好攝影、游泳和垂釣。
數據顯示,廣州老年人人均年度旅行天數3.13天,人均年度累計消費近2500元。“行程舒適、安全保障、精神愉悅,成為老年人旅游的三大核心訴求。”攜程自營國內負責人張祺表示,老年人還會關心旅行途中是否有無線網絡,希望把旅行的快樂與人分享。他們會樂于參考“網紅”或他人的推薦,偏好熱門景點和路線。可見廣州老人有著獨立的社交圈,旅游逐漸成為他們的新型社交方式。
產業投資:
老人社交文娛投融資偏冷 商業化困境待破局
華映資本副總裁張倩鋆表示,2014年前,養老產業更多偏重于養老院、養老地產,都是一些“重資產玩家”。“直到2017年,淘寶50歲用戶猛增至3000萬,微信生態的紅利逐步釋放。老年用戶觸網比重的提升,給‘銀發經濟’帶來了一個拐點。”消費火爆是否催生“銀發經濟”成為投資新藍海?記者發現,相較于養老地產、養老社區等重資產的養老服務項目,社交娛樂、電子商務及綜合服務等細分領域的投融資數量仍偏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29起融資記錄,2019年至今共發生5起,主要聚焦于天使輪。此外,今年,針對中老年群體的旅游服務領域共斬獲3次融資。
“雖然中國老齡化趨勢明顯,但尚未出現專注于服務老年人文化消費的平臺級公司。”廣東省互聯網協會副會長張毅表示,除去中老年人生活用品和保健產品,老年人文娛社交、醫療健康上的需求也逐漸增加,“銀發經濟”也隨之產生。未來,銀發經濟市場應當探索覆蓋、適合中老年人生活全方位的全新應用,精準定位白發群體。
近年來,我國支持老年教育發展的政策頻頻加碼,鼓勵各類教育機構通過多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老年教育,推進老年教育資源、課程、師資共享,探索養教結合新模式,為社區、老年教育機構及養老服務機構等提供支持,這對于創業者而言將是重大利好。
老年教育這一細分賽道自去年以來也備受關注。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統計,目前全國共有7萬多所老年學校,在校學員僅有800多萬,約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3%,供給量遠遠小于需求。記者注意到,在這一領域入局的創業者正在從不同路徑切入,有的從線上入手打造門類齊全的文化藝術課程體系,以滿足不同偏好、品位的需求;有的則從線下尋找機會,以舞蹈、旗袍、表演等體驗性課程為特色,打造老年藝術連鎖學校,并拓展舞臺表演、比賽等服務。
張倩鋆表示,中老年領域產業已進入下半場,上半場借助流量紅利搶奪中老年用戶,下半場更多的考驗是對中老年用戶的運營。如何高效運營用戶,提升用戶黏性時長,如何將有效用戶變現是下半場的核心。“2050年中國50~70歲人群的占比會更高,面對人口結構的改變,老年群體消費會帶來更多的變化,如需求的多樣化、服務的垂直化。隨著銀發人群觸網率的提升,會有新的平臺級公司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