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消費視作潤澤經濟的春雨,以舊換新便是催發萬物生長的和風,促使生機勃發。今年以來,商務部會同各地區、各相關部門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月19日24時,全國超397萬名消費者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超487萬臺,超2671萬名消費者申請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3類數碼產品購新補貼。
在今年的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中,除加力擴圍換新品類外,優化申領支付流程、拓寬支付渠道、鼓勵優惠讓利亦是政策關切重點。為此,平臺與金融機構積極響應,深度聯動,打出國補和金融優惠讓利“組合拳”,成為讓更多消費者提升消費意愿、享受政策紅利,以及助推商家拓展生意增量的“新引擎”。
支付方式多樣化
讓年輕消費者更有獲得感
“人生第二臺蘋果手機,國補疊加平臺分期免息,輕松入手!”春節期間,家在廣州的90后女生黃曦希望購買一部iPhone16(256GB版)作為給自己的新年禮物。在享用500元國家補貼后,最終在平臺以5499元的價格入手。更讓她驚喜的是,她在支付環節發現京東白條提供了12期分期免息服務,入手新機每月只需支付458元,國補與信用消費的雙重優惠十分劃算。
與黃小姐一樣,在國補政策的催化下,不少年輕人正在重新定義數碼產品的購買邏輯,他們不再執著于全款購機的“儀式感”,而是讓“每天一杯奶茶錢”的分期賬單轉化為“輕松換旗艦”的樂趣。在小紅書上,關于“國補分期免息”的話題就有近6000篇筆記。
北京的90后消費者鑫怡也通過白條免息分12期購買了5999元的華為Mate70,疊加500元政府補貼后,每月也僅需支付不到500元。“全款購新還需要再攢攢錢,分期能讓我立即用上新款手機,負擔也不高,算下來差不多每天也就一杯奶茶錢!”鑫怡也覺得超值。
平臺數據顯示,4000~6000元價位的手機由于恰好符合手機補貼的最高限額,是“國補”訂單中的絕對“爆款”,占比高達53%。在使用白條分期購買“國補”商品的消費者中,90后占比高達64%,遠超其他年齡段。
“國補+金融優惠”的支付新方式讓年輕人更輕松地跨越消費門檻,更從容地擁抱心儀的數碼產品。這一現象背后,既是年輕人對高端數碼產品的剛性需求,也是其對信用消費產品接受度的不斷提升。“我們調研發現,90后用戶在購買3C數碼產品的平均決策周期比80后要短40%。”某數碼行業分析師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傾向于用‘即刻滿足’的消費模式,而非等待攢夠全款。”
不只是數碼產品,在家電產品方面,優惠利好疊加更讓消費者獲得感十足。年初,家在南京的小劉新房裝修臨近尾聲,到了家電入場的階段。他在列出大件必需電器清單后,希望趁著網上年貨節下單。原本總價超3.5萬元的電器,通過國補僅需支付2.8萬元,而再選擇6期分期免息付款,每月只需支付4600元。“國補加上分期免息,一下省了將近7500元。”小劉感嘆道。
第三方調研數據顯示,在購買國補產品時,超90%的消費者曾經使用過或希望疊加使用信用分期,其中上海消費者購買6000元以上國補商品的占比為20%,疊加使用消費分期產品提升了其購買力;76%的被訪者認為疊加分期產品可以增加參與國補的意愿;相較于其他年齡段,25~34歲的被訪者更認為分期的疊加可以增加活動的參加意愿。
紅利疊加
讓好政策民眾樂享、惠及商戶
商務部等4部門發布的《關于做好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在優化申領支付流程方面明確,“積極拓寬支付渠道,不得限制消費者付款方式和支付憑證類型”“鼓勵金融機構疊加優惠讓利,形成政策組合拳”。商務部等5部門辦公廳關于印發的《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購新補貼實施方案》中在營造良好政策實施環境方面也提出,“要豐富支付渠道,更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便利化支付需求”“引導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做好配套優惠支持,打好政策‘組合拳’”。
為此,優化支付環節激活消費潛力,京東支付與多家國股行、各省市的區域銀行率先探索國補與銀行卡優惠疊加,為消費者提供在政府補貼外滿1000減/返30元、滿3000減/返100的優惠,進一步提升優惠讓利幅度。數據顯示,自1月京東支付與某股份銀行合作后,帶動該行在京東的交易額提升30%,用戶活躍率提升34%。
同時,通過國補訂單打白條立減、后返服務,支持國補政策疊加免息等信用消費方式,不僅降低了用戶的購物決策門檻,也提升了商家的訂單轉化率。數據顯示,京東白條免息分期上線后對商品銷售的轉化帶動效果顯著,平均提升超32%。2025年國補擴圍至3C數碼產品后,在北京、廣東、江蘇等地區,白條助力商戶交易額平均提升超2.5倍。
得益于對商家銷量的助力效應,截至目前,有國補資質的商戶中已有超60%上線了免息分期服務。“去年用免息購機的顧客量相對比較穩定,今年疊加國補政策后,店鋪用免息購機的顧客比例飆升至75%。”深圳某手機品牌經銷商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認為,國補政策與平臺企業的龐大用戶群體及新興數字金融工具相疊加,正在顯出促進消費的規模經濟效應與網絡效應。一方面數字化支付工具不僅支撐貨幣轉移,而且是觸達客戶的重要渠道,多種支付工具的便利性也能進一步提高國補政策的消費者匹配度,共同改善消費體驗和消費傾向。另一方面,數字支付已經不僅是“通道”,而且能夠在合規前提下提供增值的信用服務。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表示,在國補政策實施過程中,進一步簡化流程、提高操作便利性是提高政策實效的重要因素。手機、平板、智能手表等電子類消費產品的主要消費對象是年輕人,線上渠道是主要購買途徑。因此,能讓年輕消費者在不改變購物習慣的基礎上疊加政府補貼享受價格優惠是政策優化的目標,如應將消費者早已習慣的線上平臺現有支付工具納入政府補貼的結算渠道范圍,貼近消費者原有的支付習慣。同時,針對年輕消費者購買力提升需求,在補貼過程中疊加應用互聯網信用消費產品,可以大大降低產品的購買門檻,將有效擴大消費者范圍和消費規模。(李子晨)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