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促進就業專項行動暨高校畢業生擇業對接會舉行,“金三銀四”求職旺季大幕拉開
哪些行業、哪類人才火爆就業市場?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六,許多年輕人從四面八方涌去了位于長寧區的上海世貿展館。伴隨著春的腳步,上海市人社局等部門主辦的2025年春季促進就業專項行動暨高校畢業生擇業對接會在這里舉行,拉開了“金三銀四”求職旺季的大幕。與此同時,上海各區、各校也在密集舉辦各類招聘活動,春招市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今年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如何?新技術發展分秒千里,對于個人和企業來說分別意味著什么?政府“有形之手”又該怎樣以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透過招聘會這個萬花筒,或許可以窺見一二。
AI崗位提供有競爭力薪酬
坐了兩個小時的車,小于終于趕在上午9時半招聘會開始前入了場。這個昆明姑娘就讀于上海電力大學,當初選擇來上海讀大學,考慮的就是畢業后更有可能留滬工作。“上海就業機會多,能留肯定要留下來。”
這場招聘會驗證了她的想法。現場共有近千家單位開展招聘,提供超2萬個招聘崗位,設立專精特新企業、社會組織、電子半導體、汽車等15個專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及養老護理、家政服務“3+2”重點行業單位約300家,專精特新及“小巨人”單位近200家。
其中,最火的要數人工智能企業。記者注意到,DeepSeek等國產AI大模型的熱度從科技圈一路延伸到今年全國兩會、招聘會,求職者們一邊聊著AI,一邊在相關企業的咨詢臺前排起長隊。
現場大量AI相關崗位都提供了有競爭力的薪酬。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帶來服務端研發工程師、客戶端研發工程師、算法工程師、安全工程師等一系列崗位,起薪均在每月2萬元以上,最高可達4萬元。來自華東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碩士應屆畢業生小張投出了多份簡歷。他說,薪資待遇倒是其次,自己看重的是行業發展前景,“如果說過去二十年是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那么下一個二十年就是人工智能的時代”。
上海禾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激光雷達研發與制造企業,產品被應用于自動駕駛汽車等各類智能體。招聘負責人吳慶梁介紹,隨著業務拓展,公司逐年擴招,今年招聘需求約為300人,主要面向光學、機械、電子、軟件、算法等領域的人才。“線下招聘會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我們平時很難在一天之內接觸到這么多優秀學子。”招聘會開始沒多久,他手里就有了厚厚一沓簡歷。
已布局大模型研發的傳統互聯網企業,吸引力也不減當年。比如,攜程自研的“攜程問道”大模型已應用于智能行程規劃、動態定價等場景。攜程集團全球校園招聘負責人史加加告訴記者,今年春招啟動后,第一周收到的簡歷量比去年同期多出數千份,“競爭確實比較激烈”。這次招聘會上,攜程帶來的崗位60%—70%是研發類,對求職者的專業知識、代碼能力有硬性要求。
勞動力供需適配度有待提升
除了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行業也是招聘會上的熱門選擇。新興產業勞動力供給與需求迅速升溫,但適配度仍有待提高。
“從簡歷來看,明顯感覺現在的學生更‘卷’了。”一家科技企業HR感慨,這兩年,越來越多大學生傾向于早早實習,簡歷里各類實習經歷琳瑯滿目。對企業來說,垂直類、“大廠”的實習經歷確實是加分項。
吳慶梁則認為,創新企業更看重一種“極客精神”——要真正熱愛技術,善于學習,與時俱進,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創造力。至于如何識別求職者是否具備這種精神,肯定不能簡簡單單看修了多少學分、做過多少實習,還要看參與課題組、創新挑戰賽或者發文章等情況。“畢竟,真正的興趣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
因此,他不建議大學生盲目“卷”實習,“關鍵在于找準方向,而不是用戰術上的勤奮去彌補戰略上的懶惰”。
人才供給跟不上產業需求的現象,也存在于其他一些行業。本次招聘會上,家政養老服務人員需求量排名前三,不少招聘負責人在現場熱情吆喝:“你和你媽媽的工作我們都包了”“新手工資就有9000塊,干得越久工資越高”。
上海胡志紅家政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胡志紅說,當前家政服務員、養老護理員、月嫂、育兒嫂、兒童成長陪伴師等崗位都有較大用工缺口。不過,讓她感到驚喜的是,這次有不少本科生乃至碩士生向她投遞了簡歷。比如有位營養學專業出身的女生,就直言自己“很喜歡小孩”,前來應聘兒童成長陪伴師崗位。這一崗位的月薪區間為1萬元—3萬元。
“上海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上海市就業促進中心主任周國良接受采訪時表示,大學生在上海就業,從崗位供應來說是沒問題的。不過,考慮更長遠的職業發展,還需各方付出更多努力,“選對行業比選對企業更重要”。
談到就業結構性矛盾,周國良說,當前上海一些行業用工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養老護理、家政服務等重點產業。“要通過不同的路徑,去解決不同行業的供需錯配問題。”他指出,對于三大先導產業,要通過高校加快綜合改革,不斷提升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對于養老護理、家政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高職院校健全學科設置和引進外來務工人員,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兩條腿走路,形成人盡其才、各展所能的局面。
貼合能力維度打開求職思路
華東理工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的大三學生小倪,已經打定主意讀研。但他還是拉著同學一起來到招聘會,希望從中感受到產業發展風向,作為研究生階段選擇專業方向的參考。逛了一圈下來,他看到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前景,決定把材料與生物學科交叉研究列入計劃。
“‘00后’求職者身上越來越明顯的一個特質,就是他們已意識到現在就業不容易,因此更加務實,更早啟動職業規劃。”上海市首席職業指導師李弘從事職業指導已有18年,在這次招聘會現場,她繼續為大學生帶來個性化職業規劃和就業能力提升建議。
在交流中,她發現,盡管“00后”們更有緊迫感了,但由于缺乏社會經驗或有效信息,所以他們做出的決策或制定的目標要么沒什么路徑去實現,要么過于理想化。
“有一個學應用物理的男孩子,輔修生物學,自己還學了一點計算機,學了點統計學,又覺得自己善于和客戶打交道。他過來咨詢的時候信心滿滿。”李弘說,“綜合素養固然重要,但實踐經驗也是不可缺少的。”
還有一名大學生,學的是電氣工程專業。按理說,招聘會現場有很多相關崗位,不愁投不出簡歷。然而,他一聽要去車間工作,還要倒班,工廠又都偏遠,就打了退堂鼓。
他問李弘:“我為什么不能直接去當坐辦公室的質量管理人員呢?”
李弘便反問他:“你覺得能應聘上嗎?”
他說:“不能。”
“差在哪里呢?不就是一線工作經驗嗎?”
經過一番開導,男生認識到去車間是職業通道的“必經之路”,觀念稍稍發生了轉變。
“我們職業指導的大方向,還是讓求職者更貼近自己的能力維度去應聘,這也符合當前市場招聘的邏輯。”李弘分析,用人單位更關注求職者能做什么,以及能做的事與工資待遇是否匹配。以這樣一種邏輯去構建求職策略,合理平衡目標與現實,成功率就會提高。
以李弘為代表的職業指導師隊伍,多年來一直是上海穩就業的重要力量。據了解,上海今年還將舉辦職業指導師技能培訓及大賽,健全職業指導師隊伍建設,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提質升級。
上海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鞏固拓展“樂業上海優+”行動成果,通過組織招聘活動、強化用工指導等組合式服務,做好重點企業用工保障。同時,繼續聚焦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需求,提供求職能力實訓、就業見習、職業技能培訓等各類公共就業服務,持續助力青年在滬發展。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周程祎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