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呼百應的騎行團,到需要排隊、加價購買的自行車,及雨后春筍般的自行車門店,近些年來,“city ride”騎行熱刮到了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山野林間。但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騎行市場似乎慢慢“退燒”,不少消費者也從“狂熱”逐漸冷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來自哪些方面,市場又將走向哪里?記者走訪發現,從“野蠻生長”到“大浪淘沙”,騎行市場回歸理性,未來依舊可期。
有賣車“退坑” 也有保持熱愛
“現在想約人騎車,比之前難多了。”王晨是一名2021年加入騎行圈的愛好者,在那個戶外運動全面爆發的年份,他花了1萬多元購入了人生第一輛高端公路自行車。但幾年過去,他卻準備將這輛“心頭好”掛牌出手,“不是車不好了,是一起騎的人越來越少了”。
“價格回落是最直接的信號。”王晨表示,自己所購車型原價1.4萬元,現在全新款市場價僅8000元左右,二手平臺上同款不到6000元,“現在賣車的人多,買的人少。”曾經火爆的騎行社群也面臨“失聯”問題。“我們小區的騎行群,巔峰時期200多人,現在每周騎行活動只有三五個人報名。”王晨說,“不僅人少了,大家也不再愿意投入時間規劃路線、維修保養。”
在眾多人“出坑”的背后,也有不少騎行者在熱度之外依然熱愛用車輪丈量古都。“最開始就是跟風,后來卻真愛了。”張瀾是一名互聯網公司運營主管,也是一位騎行第五年的資深“車友”。2020年初,她跟著朋友買了第一輛入門級公路自行車,從此開始了與騎行的不解之緣。
“當時完全是朋友忽悠的,說可以減肥、曬照好看,大家都在騎。”她笑著說,第一次上路就在浐灞國家濕地公園騎行了兩小時,“騎完那次腿疼了三天,但覺得特別解壓。”隨著騎行次數增多,她逐漸開始研究路線、升級配件、看騎行教學視頻,工作壓力大時,她會選擇清晨繞著曲江南湖騎行一圈。
“那段時間什么都不用想,只專注眼前的風景和路感,很純粹。”2023年后,她明顯感覺到騎行圈子“冷了下來”。以前微信群里常常一呼百應,現在時常發不出組隊計劃,騎行活動在社交平臺的曝光也越來越少。不過,這種“安靜下來”反而讓她的騎行節奏更規律。她把騎行從社交活動轉化為自我生活的習慣,體驗不同的騎行路線,比如繞城墻騎行、昆明池騎行線、秦嶺分水嶺登頂線路……“以前是騎行社交,現在更像是騎行獨處。熱潮在不在沒關系,我知道我為什么騎”。
騎行熱“降溫” 消費回歸理性
“騎起來有異響,但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我給你看一下。”在位于西二環附近的一家自行車品牌店內,工作人員劉陽(化名)正在為消費者的自行車做“診斷”,按照車主的描述,他在戶外騎行一段又返回店內指著車子的牙盤說:“這個地方的螺絲扭力沒打到位,幫你擰一下就可以了。”在劉陽處理幾分鐘后,車主再次試騎,已經沒有了異響。
劉陽店內不僅擺放有各式各樣的公路自行車、山地自行車,騎行配件也非常齊全,店內最深處一角的墻上還設置有工具墻,“很多門店已經成為自行車的‘4S店’,店內特別安排有技術人員、設置維修區域,可為車友提供日常養護服務,幫助解決車子常見問題,還能進行配件升級。”劉陽介紹,“最早門店的功能也很單一,印象中尤其是2022年開始,西安的自行車門店一下多了起來,如何在市場中活下去,那就要為車友提供更好的服務,有了口碑,自然不愁銷量,那兩年我們的銷售額連年增長,店內的車型越來越多,以公路自行車為代表的高端車型需求旺盛。”
“分水嶺”出現在2024年的下半年,劉陽坦言:“每年春夏是騎行旺季,也是銷售旺季,去年大概在9月份之后,店里就感覺到了銷售壓力,工作日來的客人越來越少,只有周末還有些人氣,車行算是一個重資產的行業,之前囤的貨不知該如何消化,看到友商有降價的,也開始給折扣,解決了部分庫存,但收益總體較之前差了一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位于省體育場、曲江路、傘塔路的多家自行車門店,多位經銷商均表示,相較于前幾年,行業熱度有所下滑,部分也開始“卷”價格。
業內人士田海濤告訴記者,目前大品牌的部分車型推出了優惠活動,一些高端自行車原價超3萬元,降價近1萬元,降幅約30%;部分中端萬元以內的自行車,降價基本在1000元左右,部分品牌在降價的基礎上還會為自行車進行套件升級。自行車降價,首先是騎行熱逐漸降溫,消費者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消費更加理性;庫存增加,自行車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海外品牌和零部件供應商面臨高庫存、低需求的壓力,同時,更多國產品牌崛起,讓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形成當下的局面。
市場潛力大 機遇挑戰并存
據此前報道,中國自行車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自行車全行業總產量為9953.7萬輛,同比增長0.4%,全年生產實現平穩增長。2024年上半年,中高端運動型自行車銷售受“騎行熱”帶動大幅上漲,自主品牌中高端產品銷售增長超20%。從2024年8月起,消費需求逐步降溫,進入2025年后市場趨于理性。
陜西省自行車運動協會副主席申涵分析道,降價是受到一些海外品牌的影響造成成本變化的結果。一些暢銷和具有一定品牌力的自行車沒有受到價格影響,甚至現在很多車型依然供不應求,降價的自行車品牌主要還是集中在新品牌和一些比較冷門的車型。
申涵介紹,騎行運動既鍛煉身體又綠色環保,還可用作中短途通勤。可培養青少年和兒童的平衡性、促進身體發育。這項運動可以說適合所有人群,陜西省騎行活躍人數常年維持在3萬到5萬人左右,自行車項目作為奧運會金牌數量較多的大項之一,受到追捧是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也為整個行業帶來了許多商機。通過前幾年的“野蠻生長”后必定會迎來“大浪淘沙”的階段,受到市場肯定的品牌和車型會迎來更好的發展空間,同樣也對品牌的研發能力、設計能力和車型的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涵坦言,自己對自行車市場發展非常有信心,并希望進一步普及騎行文化,包括騎行交通規則的認識、騎行訓練的科學性、騎行裝備的選擇等,這些都能提升騎行的安全性,并讓訓練結果更好,讓騎行活動以健康、正向、陽光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協會也將持續與各自行車運動相關組織、企業、學校加強聯系,積極推動自行車運動文化的形成和建立,讓社會更加了解這項運動,讓更多人可以享受騎行,體驗這項運動帶來的快樂。
今年1月份公開發布的《2024年中國自行車行業調查報告》也提到,展望2025年,中國自行車市場預計將吸引更多新參與者進入,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深耕細分市場、優化產品策略、強化品牌價值,將是國產品牌抓住機遇的關鍵。 (馮曉瑞)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