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是通過短視頻平臺接觸到“體育外賣”的,這種省去接送麻煩、直接上門教學的服務模式讓她十分滿意。李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兒子今年初一,存在協調性差、體重偏重等問題,身高在班里也處于中下水平。“我希望通過專業訓練幫助孩子提升體能、控制體重,同時促進身高發育。”李女士說。
6月20日晚8點,在紅橋區一小區內,記者見到了正在上課的李女士兒子。教練正帶著他在擺放整齊的教具間進行訓練。李女士算了一筆賬:“相比健身房300元一節的私教課,上門體育課劃算些,還省去了接送時間。”她補充道,以前孩子爸爸偶爾會帶他去打籃球,但缺乏系統指導,效果有限。“我們每周上三節課,這是第十節課了,孩子的耐力和體力明顯提升,運動時也不喊累了。”
像李女士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另一位家長表示:“我選擇‘體育外賣’主要是為孩子備戰中考體育測試,同時改善身體素質。孩子在班里個頭偏矮、體型偏胖,我們不指望他走專業路線,只希望通過運動讓他更健康、更靈活。”
教練林佳偉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現在是“體育外賣”的兼職教練。他告訴記者,“學校體育課要遵循固定大綱,而上門私教更像是‘私人定制’。”林佳偉說,“時間靈活、教學針對性強,能精準解決孩子的個性化需求,這是最大的優勢。”
從單一跳繩到多元定制
“‘體育外賣’能火起來,也是家長們‘催’出來的。”王挽是一家“體育外賣”機構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正是被家長一句“能不能到樓下教跳繩”,開啟了上門授課的新賽道。
當時王挽在傳統機構主要負責小學跳繩培訓,一位家長試探性的請求,讓他捕捉到市場空白,“家長們總說接送太折騰,要是能把體育課‘送上門’,沒準真行。”就這樣,他帶著跳繩、標志桶等簡易器材,在社區空地上支起了第一個“移動課堂”。
王挽對一位學員的轉變記憶猶新,“有個孩子暑假學跳繩,父母輪番上陣,但是一個假期都沒有學會,不僅親子關系一度變得緊張,孩子也越練越抗拒。”接手后,教練團隊從調整握繩姿勢、分解跳躍動作入手,用游戲化教學讓孩子重拾興趣。幾節課后,原本只能跳個位數的孩子,突破百次大關。
如今,王挽的團隊已建立起成熟的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學員需求,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為中考學生強化耐力與爆發力訓練;為肥胖兒童搭配運動與飲食計劃;為低齡學員設計趣味游戲課程。“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體育課變成最適合他們的成長方案。”王挽說。
家長“下單”需謹慎
“上門體育”雖然便捷,但家長“下單”需謹慎。2021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印發的《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對課外體育培訓的場地設施、課程、從業人員、內部管理、安全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比如對于課外體育培訓主體的執教人員,應持有以下至少一種證書,1.體育教練員職稱證書;2.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3.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頒發的體育技能等級證書;4.體育教師資格證書;5.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的人才評價機構頒發的體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6.經省級(含)以上體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相關證書。培訓機構是否擁有營業執照和辦學許可證,教練是否持有相關的運動技能證書,關系到上課的質量、動作的規范和技術的專業性,更關系到孩子的運動安全,家長需進行核實,避免踩坑。
保障“上門體育”培訓安全運行,一方面需要培訓機構保證教練資質、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對培訓機構進行規范管理。家長也要理性看待“上門體育”培訓,在為孩子報名參加上門體育培訓前,要做足功課,不可以盲目跟風。
(信華)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