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在許多小區空地、廣場步道、體育場上,出現了一道獨特風景:孩子們在體能教練的指導下,或揮汗如雨地練習跳繩,或全神貫注地調整跳遠姿勢,或反復進行跑步沖刺訓練……
這就是正在南京走紅的“體育外賣”——用戶手機下單,教練便攜帶器材上門授課,為青少年提供體適能訓練、體育中考提分輔導等服務。從最初的零星嘗試到如今的遍地開花,“體育外賣”以其“送課到家、下樓即練”的極致便利性,悄然改變著體育培訓的生態格局。
體育培訓開啟“外賣時代”
8月10日清晨,徐寧已收拾好裝滿訓練器材的運動背包,從位于秦淮區的家中出發。
“注意擺臂幅度!”9點整,她已經站在仙林某小區的中央廣場上,為一位即將升入初三的女生進行體育中考強化訓練。10點,課程剛剛結束,住在同一小區的6歲小女孩已經在一旁等候,準備練習跳繩和50米往返跑。
當天下午3點,徐寧的身影又出現在玄武區居民樓,小男孩正在學習打高爾夫,爸爸希望徐寧幫助他強化下肢力量和身體協調性。晚上7點,徐寧來到當天的最后一站——位于奧體的某小區,在徐寧設計的趣味訓練中,兄妹倆完成了一組組跳躍增高訓練。
“去年暑假,我剛剛開始干這一行的時候,我們自稱‘上門體育’;現在大家管它叫‘體育外賣’,這個稱呼越來越貼切了。”徐寧笑稱。
徐寧是江蘇省田徑隊退役運動員、一級運動員、江蘇省田徑錦標賽冠軍,曾經在體育賽場創造輝煌的她,已經轉型為一名上門體育私教,為青少年提供體適能、體育中考、田徑專項訓練。暑假期間,她的日程表最多的時候排滿8節體育課,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節課,按照200元/小時收費。
創業者王凌飛則將這種模式推向公司化運營。目前,公司擁有30名上門體育教練,全部來自專業體育院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其定制化課程覆蓋3—18歲全年齡段,其中3—6歲側重趣味啟蒙,7—12歲注重技能提升,13—18歲專攻中考沖刺,收費標準為300元/小時。“最近,我們的教練奔忙于南京不少小區,每天人均授課5節,團隊日排課量突破150節。”他透露。
除了個人教練和培訓機構,全國性服務平臺也開始嶄露頭角。記者打開“樂時運動”小程序,平臺提供“附近課”“找課程”“找教練”三大智能匹配功能,以及“團購課”“私教課”兩種靈活授課形式,用戶只需簡單操作即可完成預約。
“我們平臺的上門體育服務覆蓋了100多個城市,已有3000余名專業教練入駐平臺。”“樂時運動”聯合創始人陳學利介紹,平臺推行的單次付費模式受到家長青睞,自2024年底試運行以來,平臺用戶已突破20萬。
破解“最后一公里”健身難題
作為“上門經濟新物種”,“體育外賣”走紅的背后,正是精準擊中了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痛點——如何讓專業訓練觸手可及。
2024年夏天,徐寧還在一家機構擔任青少年體能教練,有家長提出:“機構離家太遠,能不能上門教學?”正是這句簡單的請求,讓她一頭扎進了上門體育行業,憑借“上課器械教練自帶、小區空闊位置即練、靈活安排上課時間”的優勢打開局面。
更早嗅到商機的王凌飛,在2024年3月就萌生了做上門體育的念頭,“我應該是南京這一行里第一批創業者”。當時,他注意到,無論是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還是體育學科成績在學生綜合評價中比重的不斷上升,都讓家長們更加重視孩子在運動健康領域的投資。在龐大的體育培訓需求下,傳統的培訓模式卻面臨諸多局限,包括機構課時固定、家長接送耗時費力、陌生環境讓孩子難以適應等。
不過,行業初期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王凌飛回憶道:“上門體育是新生事物,最早很多家長持懷疑態度。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說服一位需要減重的8歲男孩成為我的第一個學員。”經過一年多的拓荒培育,如今上門體育正在迎來爆發式增長,今年暑假公司咨詢量驟然增多。
徐寧也能明顯感覺到市場的冷熱切換,“去年10次試課可能只轉化5—6單,如今試課后的簽約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
專業教練上門省去了接送時間,定制化訓練計劃提升了效率,而熟悉的社區環境則降低了孩子的適應成本。市民張女士已經為兒子購買了10節課程,她坦言:“今年‘蘇超’火爆帶動鍛煉熱潮,孩子主動要求加練,而上門體育讓孩子訓練變得方便省事,我們家長愿意買單。”
規范化發展呼聲漸起
隨著“體育外賣”火爆出圈,行業規范化發展的呼聲漸起。
多位受訪家長表示,雖然“下樓即練”的便利性令人心動,但實際訓練場地多為小區廣場或開放公園,這些場所往往缺乏專業運動場地的減震功能,并不適合奔跑和跳躍,且存在行人穿行、車輛往來等安全隱患,如何保障訓練效果與安全性讓人擔憂。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南京上門體育的收費標準懸殊,從每小時100元到400元不等。這樣的價格體系也讓消費者困惑,“我們并非專業人士,高價并不一定意味著高質量的服務,低價也會隱藏服務質量的問題”。這種信息不對稱現象正在影響消費者的決策信心,也暴露出行業標準缺失的現狀。
據了解,今年以來上門體育快速擴張,當前市場存在明顯的師資水平分化現象。部分從業者僅憑個人運動經驗或簡單培訓就上崗教學,缺乏科學的訓練體系和專業認證資質。
“有時在一個體育場,能碰到四五個同行。”徐寧直言不諱地指出,“不少同行的訓練方式缺乏科學性,甚至存在身體損傷危險。”
王凌飛表示,公司化運營的核心價值在于建立系統化的信任機制,“我們建立了嚴格的教練準入體系,包括專業資質審查、教學能力評估、安全規范培訓等”。“樂時運動”也強調,全國各地教練需通過“身份證+資質證書+教學案例+人臉識別”四重嚴格審核,方可入駐接單,同時平臺提供免費運動保險、財產交易安全、平臺監督、避免糾紛與風險這四重權益保障。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門體育僅靠企業自律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統一的師資認證體系、服務標準規范和定價指導機制,成為確保行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江芬芬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