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舞臺上,石板路緩緩鋪展出20世紀40年代的山城風貌。光影流轉,渣滓洞的鐵窗冷墻,剎那間化作嘉陵江邊的浪潮聲聲。臺下,孩子們沉浸在劇情中,眼里滿是感動與堅定。
暑假期間,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岑溪鄉中心校的30名兒童,在愛心企業的資助下,走進重慶1949大劇院觀看舞臺劇。
“舞臺的聲光電效果非常震撼,更讓我們懂得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銘記先烈,好好學習,長大后為社會做貢獻。”該校學生高小婳說。
山城重慶,是一片浸染英雄熱血、承載厚重紅色記憶的土地。如何讓這些寶貴的紅色歷史從書頁中走出來,成為青少年可觸摸、可感知、可傳承的鮮活教材?
在情景扮演中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繪畫感受獄中革命者的堅毅……步入重慶紅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歌樂山教學區,《故事紅巖》《纖筆抒丹心》《小蘿卜頭》等輔助教材映入眼簾。
“我們深挖革命文物背后故事和豐富內涵,研發了6類共40余門研學課程和5條研學線路。”基地教務組組長馮凌燕介紹,系列課程包括探訪革命舊址、詩詞賞析、美術繪畫、情景扮演等活動,通過打造“身臨其境”的研學體驗,拉近青少年與紅色歷史的距離。
數據顯示,今年暑假期間,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所轄景區共計接待未成年人超20萬人次、研學團隊40余個。
基地教師陽艷印象很深刻,一名小學生在研學活動中對小蘿卜頭的故事深感觸動,“他回家把存錢罐打開,拿出所有錢購買了精美的筆記本、鉛筆,讓他父親送到紀念館‘給小蘿卜頭’”。
作為紅巖精神的重要發祥地,重慶市沙坪壩區擁有渣滓洞、白公館、郭沫若故居等23處革命文物,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紅色教育矩陣。
沙坪壩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劉建華介紹,近年來,沙坪壩積極打造紅色研學品牌,建設了重慶1949大劇院等實踐基地25個,串聯19處紅色文化遺址,推出精品研學路線15條。
“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在重慶1949大劇院的研學課堂上,孩子們身著歷史服裝,“化身”江竹筠、陳然等英烈,以第一人稱誦讀《囚歌》等革命詩作。
據介紹,該劇院依托專業演藝資源優勢,打造了集歷史展陳、互動課程、沉浸式舞臺劇等于一體的研學課程體系,今年暑假已累計接待青少年2萬余人次。
重慶1949大劇院副總經理周慧芳說,不少中小學生在看完舞臺劇后再走進革命舊址,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科技+藝術’的賦能下,歷史不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一場沉浸式的‘對話’”。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今年暑期,重慶多個文博場館還開設特色展覽,讓紅色研學更具“厚度”。
“他們只有8、9歲,卻能通過演話劇宣傳抗戰!”研學活動中,孩子們不時發出這樣的感嘆。重慶郭沫若紀念館中一塊關于抗戰時期“孩子劇團”的展板,屢屢吸引小觀眾們駐足、深思。
“研學讓紅色文化‘潤物無聲’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沙坪壩博物館展覽與宣傳部主任蔡雯雯說,通過參觀郭沫若紀念館,深入了解先輩從事抗日救亡運動的事跡,青少年有了更堅定的報國擔當和志向。(周思宇)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