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十一”等電商大促開啟,消費者在享受折扣狂歡的同時,相關的消費糾紛與爭議也浮出水面。近日,消費者王女士在某電商平臺大促期間購買了一套知名品牌護膚品,收到貨后卻發現,產品的保質期僅剩不到9個月。王女士認為這屬于“臨期產品”,要求退貨,卻遭到商家的拒絕。商家辯稱,產品距離過期尚有近一年時間,符合銷售標準,不屬于質量問題。
一邊是消費者對臨期化妝品的警惕與不滿,另一邊,市場上卻悄然興起一股專門“撿漏”臨期化妝品的風潮。一些消費者專門尋找距離保質期只剩半年甚至更短的商品,以極低的價格購入。這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將“化妝品保質期”這一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化妝品保質期究竟還剩多久算“臨期”?這些臨期化妝品,到底能不能用?
保質期與開蓋期——雙重“倒計時”
要厘清“臨期”的概念,首先需要了解化妝品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保質期和開蓋后使用期限。
保質期,是指在產品未開封、在規定條件下貯存時,可以保持其應有品質的期限。根據我國《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化妝品的保質期通常由生產者根據產品特性、包裝材料和生產工藝等因素確定,并標注在包裝上,一般為3年。這是化妝品“生命”的第一個倒計時。
而更為關鍵卻常被消費者忽視的,是“開蓋后使用期限”,即包裝上像一個打開面霜罐子圖標內的“12M”“6M”等標識。它代表產品在首次開封后,可以在多長時間內安全有效地使用。例如,一瓶標注保質期至2025年12月、開蓋后使用期限為“12M”的精華,如果在2024年1月開封,那么它必須在2024年12月前用完,而非等到2025年12月。
“臨期”界定模糊成消費爭議焦點
保質期還剩多久才算“臨期化妝品”?目前,我國對于普通化妝品并未像食品一樣,出臺國家層面的、統一的“臨期”界定標準。這直接導致了消費場景中的認知錯位與糾紛。
其實,行業內和電商平臺在實踐中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行規”。通常,距離保質期剩余三分之一到一半時間時,產品可能會被商家歸類為“臨期品”或“效期品”進行促銷。
各大電商平臺對此的規定也各不相同。有的平臺要求商家在商品保質期剩余不足90天時必須進行臨期商品標注并不可退貨;有的規定剩余時長少于180天時,需在頁面明確提示。但對于像王女士遇到的這種還剩9個月(約270天)的情況,許多平臺確實沒有強制規定必須標注或允許退貨,這就給了商家打“擦邊球”的空間——他們利用信息不對稱,將效期不佳的產品混在正常商品中銷售,以期快速清理庫存。
“撿漏族”與“維權派”立場完全不同
面對臨期化妝品,消費者群體分化成了立場鮮明的兩派。
以大學生和剛入職場的年輕人為代表的“精明撿漏派”,將購買臨期化妝品視為一種高性價比的消費方式?!拔覍iT找那些還剩半年到一年的國際大牌護膚品,價格可能只有正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資深“撿漏客”小劉說,“只要規劃好,在開蓋后使用期限內用完,完全沒問題。這省下的可是真金白銀?!?/p>
而另一邊,則是堅持“新鮮度”的“謹慎維權派”。消費者劉女士表示:“我花大價錢買化妝品,買的就是其承諾的活性和功效。產品放置時間過長,即使未開封,核心成分的活性也可能衰減,功效大打折扣。”
臨期化妝品可用,但有前提
臨期化妝品究竟是否安全有效?
省城某化妝品區域代理毛娟表示:“從安全性角度講,一個未開封、在合規倉儲條件下保存的臨期化妝品,只要在保質期內,通常不會滋生致病微生物,引起過敏或刺激的風險不會顯著增高。其最大的風險在于‘失效’?!?/p>
她進一步解釋,化妝品中的很多活性成分,如維生素C、維生素A(視黃醇)、某些肽類和多酚等,對光、熱、氧氣非常敏感。隨著時間推移,即便產品未開封,這些成分的活性也會逐漸降解,導致抗氧化、抗衰老等宣稱的功效大打折扣。此外,乳液、霜類產品可能出現油水分離,防曬產品的SPF值可能衰減,香水可能變味。
“因此,‘能不能用’需要分情況討論?!泵杲ㄗh,“對于基礎保濕類產品,如成分簡單的面霜、身體乳,臨期使用風險較低。但對于功效性強的產品,如美白、抗衰精華,以及防曬產品,消費者應對其臨期產品的效果有合理的心理預期?!?/p>
“臨期”標準需明確,信息要透明
要減少因化妝品臨期問題引發的消費糾紛,關鍵在于推動標準的明確化和信息的透明化。
業內人士和消費者紛紛呼吁,國家相關部門或行業協會可以借鑒食品行業的經驗,研究制定化妝品“臨近保質期”的指導性標準,為行業經營和市場監管提供明確依據。
同時,電商平臺應承擔起更大的管理責任,強制要求商家對符合“臨期”標準的產品在銷售頁面進行醒目、清晰提示,并確保在結算頁面再次提醒,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對于未按規定標注而引發糾紛的商家,平臺應建立懲戒機制。
對于消費者,無論是選擇“撿漏”還是堅持購買新鮮產品,都需要擦亮眼睛。購買前,主動詢問客服產品剩余保質期;收到貨后,第一時間檢查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養成查看開蓋后使用期限的習慣,合理安排使用節奏。
臨期化妝品,既是商家去庫存的有效途徑,也為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減少了資源浪費。然而,這一切的前提必須是“信息透明”和“自愿交易”。只有當商家不再遮遮掩掩、平臺規則清晰有力、消費者手握充分信息做出自主選擇時,“臨期”才能從一個爭議的焦點,真正轉變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選項。在這場關于時間的博弈中,誠信與透明,永遠是贏得市場的唯一法寶。
(楊晶 郭蕙寧)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