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城市漫步)愛好者們注意了!如果你以為壓馬路、逛胡同是現代人的專屬,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在5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一位地道的“老南京”已經為你精心繪制了一份硬核“CityWalk”指南。他不是導游,卻比任何導游都懂南京的“前世今生”。他就是明代“金陵三俊”之一的陳沂,一位棄官從文、用腳步丈量城市的“初代旅行博主”。
﹃初代旅行博主﹄辭官歸隱南京
陳沂的人生軌跡堪稱明代文人的“叛逆”典范。
據史料記載,陳沂出身“三世居南都”的官宦之家,本該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成化五年生于金陵的他,五歲能屬對,十歲能詩詠,年紀輕輕就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為編修,甚至一度成為皇帝的經筵侍講。然而,在嘉靖初年那場著名的“大禮議”政治風波中,這位看似文弱的書生卻展現出驚人的風骨。面對年輕氣盛的明世宗,他直言勸諫,險些遭到謫戍。嘉靖六年,陳沂離開金陵,外放江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與友人在東園舉行雅集。
在江西任上,陳沂整頓吏治,杜絕奸邪。其間他遇到了在“大禮議”時期平步青云的桂萼。雖政見不同,但桂萼很欣賞陳沂的學識,感慨可惜不能留陳沂再講經筵。嘉靖九年,陳沂出任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其間沂、莒等諸縣遭災,陳沂招募農民并提供耕牛農具以救濟災荒,又上奏朝廷懇請免除飼養種馬、運送薪木布匹等賦稅。當時,同樣因“大禮議”得勢的顯貴張璁(亦名孚敬)在德州遇到陳沂,對他深感同情,言語間暗示陳沂即將升官。面對張璁的慰勉,陳沂不為所動,表示自己上疏請命是關乎民生,而非為了個人仕途。
陳沂在山東任上剛直不阿,因“與執政忤”,累歲不遷。過了很久,朝廷終于下旨,改授陳沂為山西行太仆寺卿。
這些經歷讓陳沂看透了官場沉浮,最終選擇辭官歸隱,回到魂牽夢縈的南京故里。
打造明代南京﹃終極旅游手冊﹄
打造明代南京﹃終極旅游手冊﹄
2
打造明代南京﹃終極旅游手冊﹄
這位“老南京”的硬核之處,不僅在于他“不伺候”的脾氣,更在于他將對故鄉的深情轉化為系統性的記錄與研究。在夫子廟旁的“遂初齋”里,他開始了人生最重要的工程——為南京城立傳。
當時,南京提學御史聞人詮在貢院開局修《南畿志》,聘請了曾修國史的陳沂擔任主纂及當時江南著名學者、士子參與,歷時三年多成書。志書以南京為中心的南畿地區為記述主體,涵蓋明代應天府及周邊13府4州,約相當于今江蘇、安徽的范圍。《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稱其“開各省通志之先河”,全書“體例簡要,剪裁有法,良史才也”。
據《南京稀見文獻叢刊》記載,晚年的陳沂曾多次前往江寧祖堂山獻花巖的花巖寺長住,約于嘉靖十六年至十七年間編撰完成《獻花巖志》一書。這部書主要記載獻花巖的地理風貌與歷史淵源,是迄今為止有關獻花巖的唯一志書。
當然,陳沂一生的代表作還是那部流傳后世的《金陵古今圖考》。這部被現代人戲稱為“明代CityWalk終極指南”的著作,耗費了他無數個日夜的實地考察與文獻考證。
《金陵古今圖考》,堪稱明代南京的“終極旅游手冊”。里面有整整十六張手繪地圖,從春秋戰國的吳越楚地,一直畫到大明王朝的應天府,時間跨度上千年!這可不是隨便畫畫,人家是考證了大量史書方志的,絕對專業。
其中最酷的一張叫《歷代互見圖》,他把不同朝代的南京城疊在一張圖上,就像給城市做了個“歷史圖層”,一眼就能看出南京是怎么“長大”的。這創意,這格局,放在今天絕對是可視化數據的先鋒。
跟著地圖穿越回明代南京城
跟著地圖穿越回明代南京城
嘉靖十七年,陳沂卒于金陵,葬于江寧岔山祖墳。顧璘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湖廣巡撫。訃聞傳至,顧璘親自撰寫《明故山西行太仆寺卿石亭陳先生墓志銘》,言辭之中流露出對陳沂惋惜和悲痛之情。他在撰寫的另一篇《祭陳石亭文》中寫道:“淚盡于辭,實催肺腸!”
斯人已去,但是如今當我們展開陳沂的《金陵古今圖考》,仿佛打開了一本明代的“城市探索攻略”。南京市博物總館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古地圖的價值,遠不止于還原過去的空間格局”。
這份攻略的硬核之處,在于它不僅僅標注地點,更揭示了南京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與肌理。
宋元兩代南京城的營建遵循了傳統的建城思想,整體呈一個南北略長的長方形。但明南京城不再追求方正,而是按照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勢,形成了外城城墻一百八十里十六門、內城九十六里十三門的格局。城東是“中央政務區”:皇宮和各大衙門坐落于此,莊嚴肅穆。城南是“宇宙中心”:商業街市、娛樂場所匯聚,秦淮河兩岸燈紅酒綠,是當時最繁華的CBD。城北是“文教軍事區”:國子監和軍營駐扎于此,書香與英武之氣并存。
更神奇的是,你還能在地圖上找到許多至今仍在使用的“活化石”地名:常府街、成賢街、鈔庫街、三山街、進香河、竹(竺)橋、內橋、網巾市、估衣廊……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