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我家,我住你家” 南北“換房過年”流行
“交換式旅游”真的靠譜嗎?
今年春節假期堪稱超長黃金周,火爆的出游潮也使得部分酒店價格水漲船高。以冰雪游熱門目的地哈爾濱為例,今年春節期間,冰雪大世界附近的酒店客房一晚標價到千元,七天假期下來,住宿費直逼萬元大關。有網友在預訂酒店時發現,前后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眼睜睜看著酒店客房價格從592元上漲到1152元,幾乎翻了一倍。
但這難不倒精打細算的年輕人,他們另辟蹊徑,不住酒店住別人家,只需要花兩三百元就可以,有的甚至和對方交換住宿,“你住我家,我住你家”,省去住宿費用。
每當假期臨近,這類標著“交換旅游”“換房旅游”“國慶住我家”等關鍵字的征集帖就會在多個社交平臺“刷屏霸榜”,全國各地的網友在評論區自行配對,尋找合適的換房對象。但這種“交換式旅游”真實體驗究竟如何?換房過程中有哪些風險?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其發展前景怎么樣?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調查。
驚喜隱憂并存:有人如愿完成旅程,有人臨時被“放鴿子”
春節前,家住遼寧沈陽的吳洪亮計劃帶家人去南方旅行過年,但三亞、廣州等幾個熱門城市的酒店費用均是一筆不小的花銷。他試著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篇想要換房過春節的帖子,沒過多久,就收到了不少南方網友的私信。
吳洪亮的房子位于沈陽熱門旅游街區西塔附近,兩室一廳,可以住4個人,前來詢問的網友數量超乎他的想象。很快,他就和一名云南網友商量好了交換事宜。
盡管在網上聊得熱火朝天,但第一次讓陌生人住進自己家,吳洪亮內心還是隱隱擔憂。“我想賭一下。”吳洪亮告訴記者。為此,他和網友再三確認換房細節,并且互通了身份信息,同時也做了兩手準備,換房的同時也預訂了可以臨時退改的酒店。
“交換房子住,真的能省錢省心嗎?”“如果對方臨時反悔怎么辦?”“萬一家里的家具被損壞了該怎么解決?”吳洪亮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記者在某社交平臺以“換房旅游”為關鍵字進行搜索,顯示有1萬多篇發帖,但仔細瀏覽相關內容會發現,大多數網友仍持觀望或試探態度,甚至其中不少帖子內容講述了自己在假期臨近時突然被“放鴿子”,因為地域生活習慣差異產生摩擦等失敗的換房經歷。
“交換式旅游”因成本低廉、個性時尚、可以廣交朋友等優勢,受到不少年輕人的歡迎。但在具體操作上,這種旅行方式又未必像看起來那么簡單和美好,雖然初衷是為了省錢,但并不省心,真正成行者并不算多。
受訪對象普遍認為,交換成立的一大前提是雙方的各項條件都趨于對等,但在實際匹配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匹配”的條件阻礙交換。例如,你想去的時間,對方不一定空閑;大部分人想去的是一、二線或熱門旅游城市,但自己的房子卻在三、四線城市;不同的住房地段、空間和裝修風格等均有差異,即使時間地點都符合雙方要求,倘若用一個溫馨舒適的家換到一個只能勉強睡覺的房子,也會覺得不值。
第三方平臺入場:推出換房旅居服務,實名認證、收取押金做保障
據了解,“交換式旅游”目前有兩種交換方法,一種是雙方約定好時間同時交換,另一種是錯開時間交換,某一方先接待另一方入住,過些時日,再由另一方負責接待。“我住你的,你住我的”,互相提供自己的住所免費居住,同時還能提供所在城市旅游的規劃線路和建議,避免踩坑,能更好地享受當地美景風光,提高旅游體驗和質量。但無論是哪種方式,主打一個“相互信任”的換房之旅更像是一場良心的“對賭”,考驗著換房者雙方的道德底線。
記者在相關網絡平臺梳理有換房旅居經歷的網友評論后發現,在換房過程中遇到問題的網友并不在少數。例如一位廣西網友說自己在換房時被虛假房源欺騙,自家170平方米的四居室換了對方60平方米的小居室,住不下的家人最后只能去住酒店。此外,對方臨時改變行程取消換房,或是換房后房屋內物品遭到損壞等情況也時有發生。
事實上,“交換式旅游”在兩年前曾掀起過一波關注。2024年開始,國內市場陸續出現換房旅居的社群運營者和第三方服務平臺,他們不僅看到了不同城市網友的換房旅居需求,也捕捉到了網友的擔憂。
“我們會幫助尋找條件匹配的家庭,充分了解雙方的房屋情況、換房意圖以及期望。”某國內換房App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確認換房的兩方會簽訂協議,通過書面或電子協議明確具體的換房規則,包括入住時間、責任分工(如損壞賠償、衛生清潔等)。平臺也會對換房者進行實名認證,且收取雙方一定金額的押金和手續費用。
但從整體來看,各平臺推出的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潛在風險,換房過程中的漏洞依然存在。比如生活用品哪些能用哪些需要自備,住房空間哪些是私人區域哪些是公共區域等,都很難界定。此外,記者發現,生活在熱門旅游城市的人們換房相對容易,而在其他一些城市卻鮮有人問津。
記者嘗試下載了幾個換房服務類App后發現,房源非常有限,部分城市的房源只有一套,有的城市甚至沒有房源。某換房App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App上架后,用戶人數和房屋數量一直在增加,但交換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
專家提醒:規避風險不能全憑信任,心動之前需要全面考量
從“沙發客”到“旅游搭子”,從“特種兵式旅游”到“交換式旅游”,近年來,隨著旅游市場的持續升溫,催生了一系列新穎的出行模式。每年旅游高峰期都會出現的不同新玩法,折射出年輕人在旅游方面的新需求。
但不少業內專家認為,諸如“交換式旅游”等新奇體驗感的背后,是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雖有不少第三方平臺推出了保障雙方權益的服務,但年輕人的種種擔憂似乎并未消失。
海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耿松濤認為,“交換式旅游”具有較高的“性價比”,但作為一種新生的互助式服務,“交換式旅游”不能只靠信任維持。
“法律部門要跟上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根據‘交換式旅游’的發展情況,制訂出相應的法規和政策,對各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準則進行明確界定,以保障游客和當地社會的權益。”耿松濤說,行政部門應加強對“交換式旅游”的監管,并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和處罰;旅游協會應發揮服務、引導、宣傳和監督的作用,鼓勵“交換式旅游”行業建立自律機制,制定行業準則和標準。
“‘換房旅游’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房屋租賃,作為一種新生的旅行模式,其中一些潛在的法律問題,也應當引起注意。”山東瀛百汭律師事務所律師薛倩認為,換房如果只是基于口頭或簡單的書面協議,關于房屋的具體情況、各方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難以落實,一旦發生紛爭,難以舉證及索賠。
比如,房屋及相應設施設備在交換期間發生損壞,如何界定責任,如何賠償都是潛在問題,甚至水電費、物業費的分擔,也可能引發爭議;隱私權保護方面,換房雙方可能會接觸到對方的私人空間和物品。如果一方未經允許翻動對方的私人物品或者泄露對方的隱私信息,可能會侵犯隱私權進而引發糾紛;如果一方利用換房進行違法活動甚至犯罪活動,如在房屋內私藏違禁品,利用房屋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可能被牽連。
“換房前要簽訂詳細的書面合同,合同條款應明確交換的時間、地點、雙方權利義務、房屋使用規則、費用分擔、損害賠償條款等。”薛倩建議,雙方在換房前互相核實身份,如核查雙方產權證書,身份證件并留存復印件,或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認證,減少安全隱患。最后,糾紛處理機制也應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如發生爭議,首先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選擇調解、仲裁或訴訟,并明確管轄法院或仲裁機構。這有助于快速解決爭議,減少法律成本。
(黃威)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