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天津工業的起點是在“三條石崛起”之前?一百多年后,天津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的優勢與核心是什么?11月8日,一場關于天津工業歷史的溯源、對當前及未來城市更新探索的“讀懂天津”文化沙龍,以學者分享、業內對談的形式,在智慧山藝術中心舉辦。
從安慶內軍械所、蘇州炮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到天津機器局,一系列老照片吸引了現場觀眾的注意力。活動主講人、天津近代史研究專家周醉天以《鑄基百年·匠心津門:漫談天津工業文明承繼與突破》為題,首先從19世紀中國工業發展肇始的宏觀角度,溯源天津工業的歷史進程。
周醉天介紹,1866年在天津籌設的天津機器局,“位于今天津市河東區東局子,是近代中國北方重要的軍工企業,以生產火藥、子彈、炮彈為主,也曾嘗試仿造潛水艇和煉鋼?!倍龡l石地區在庚子事變后,因天津機器局被毀,部分技術人員流散至此,才逐漸形成小規模的修船和鐵器加工業。
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民用工業企業,開創了股份制與股票發行的先河,“總部設于上海,但屬天津主導的項目”;開平煤礦的建立源于輪船招商局對煤炭的巨大需求,這也推動了唐山城市的誕生;1872年起清廷派遣120名“留美幼童”,其起因與天津密切相關,“多數人回國后在天津從事電報、鐵路、醫療等事業,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重要人才基礎,如赫赫有名的詹天佑、唐紹儀等?!敝茏硖煺J為,天津工業史實體現了“開放—改革—工業化”的歷史邏輯,“通過系統推進工業、交通、教育建設,天津成為近代中國工業文明的重要策源地。”
“一部天津工業發展史,就是半部中國工業發展史,而天津工業發展史的體系與內容依然非常龐大、復雜且豐厚。”活動現場,周醉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溯源歷史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發展,才能助益于現狀、指引未來,這是歷史學的應有之義。
圍繞天津工業遺存的現狀與發展,天津建院城市更新院院長李欣等現場嘉賓,在座談中紛紛表達觀點,認為當前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從高速增長轉向內涵式、存量發展模式,工業遺產作為承載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特殊資源,具有獨特價值,但其改造和再利用需要高成本投入,以及專業的策劃、規劃與運營能力。
“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我們將其擴展為工商業建筑及非建筑類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敝茏硖鞂τ浾哒f,天津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工商業城市,工商業建筑遺產數量眾多,這是突出優勢,“保護與利用的不僅僅是建筑和器物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與梳理歷史文化內涵,承繼工業文明的精神內核及本質文化意義,從而才能對當下與未來的發展有所指導與助益?!?/p>
在天津,棉3與天美藝術街區等項目,已經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在單純修繕無法激活建筑生命力的情況下,天津正通過功能植入和持續使用讓老建筑“活起來”,使其重獲精氣神。保護應以“用”為核心,實現“以用促?!?。未來的城市更新需政府引導、企業實施與公眾共同參與,周醉天建議,針對各區分散的“遺存資源”,需在統籌規劃中發揮各自特色,形成矩陣式力量,“在城市文商旅融合發展中,貢獻更大力量。”
(單煒煒)
(審核:歐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