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呂春榮)近年來,公車改革舉措頻頻進入公眾視野,引發輿論關注。近日,河北省邯鄲市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正式啟動保留車輛標識涂裝工作,即施行公車“實名”上路。評論認為,此舉有利于規范公車使用,方便社會公眾監督。公車“實名”上路之后,“私用”是否能無處藏身?

2016年03月28日,河北省邯鄲市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正式啟動保留車輛標識涂裝工作,進一步加強保留公務用車管理,規范公務用車使用行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多地公車“實名”上路 四川省級機關公車統一貼標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河北邯鄲公車“實名”上路的消息。據報道,河北省邯鄲市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套班子辦公廳帶頭在市委大院集中對保留公務用車實施標識涂裝,方便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報道稱,3月底前,邯鄲市市直機關除涉及國家安全、偵查辦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車外,所有按規定保留的機要通信、應急公務用車、執法執勤用車等全部實行統一標識化管理。
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注意到,邯鄲施行公車“實名”上路的做法并非孤例,浙江、湖南、四川、云南、廣西等省份有一些地區早已施行。
早在2004年,浙江省平陽縣在全國首推“公車貼標”舉措,即在公務用車都統一貼上了一個特殊的標識——“公務用車”標牌,此舉收到一定成效,也吸引了全國許多地方效仿。
記者梳理發現,根據公開報道,繼浙江平陽首推“公車貼標”,湖南、云南、新疆、廣西等省份的一些地區也相繼施行公車“實名”上路。
去年12月底,四川啟動省級機關公車改革保留車輛張貼“公務用車”標識工作。據當地媒體報道,四川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已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在一周內登門為200多家省級單位保留的公務用車統一張貼標識。

資料圖:公車拍賣現場。 劉忠俊 攝
公車“實名”上路 能否讓“私用”無處藏身?
邯鄲政府施行公車“實名”上路,主要用意在于主動公開身份接受社會監督,體現了當地政府整治公車私用等違規問題的決心。
記者注意到,之前多地施行公車“實名”上路之后,還是取得不錯的成效。據報道,自2014年3月起,新疆呼圖壁縣統一為255輛公務用車張貼公車標識,在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的同時,進一步規范公務用車使用管理情況。當地官員表示,通過公車專項治理后,2014年上半年,呼圖壁縣公車費用節約了99萬元。
但在各地積極推進公車改革的大背景下,公車私用的問題仍存在。今年1月16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每周通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105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通報的105起問題包括違規配備使用公車、違規發放津貼補貼或福利等多項問題。其中,違規配備使用公車達26起,比重最大,占總數的25%。
記者也注意到,一些地區雖然施行了公車“實名”上路,但公車私用的問題仍存在。去年12月,廣東紀委曾通報八起頂風違紀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涉及公車私用問題。據通報,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平陵司法所所長陳秀平2014年1月擅自將公務用車的“司法”標識撕掉并繼續使用,被批評后的1年后,他再次將標識撕掉,并在3個月內先后8次駕駛該公車回家、外出吃飯、搭乘妻子到縣城購物等。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