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島李滄區華泰社區海綿城市整治現場,工作人員演示透水磚透水性能。 王海濱攝
青島市首個采用海綿城市理念改造的居民小區——李滄區興華路街道華泰社區日前改造完成。近日,記者來到這里進行實地探訪。
華泰社區位于李滄區西部,海綿化整治共包含21座樓,涉及約1200戶居民。整治前,小區內的硬化鋪裝破損,綠化裸露、停車無序、公共配套設施缺失等問題嚴重。因此,整治內容包括宅間路面透水鋪裝改造,下沉式綠地改造及綠化補植,蓄水模塊建設、停車位建設,以及其他公共設施增設等,總投資約3000萬元。
李滄區建管局市政科工作人員馬魯振介紹,他們首先對嚴重缺乏綠化的樓間綠地進行微地形處理,在綠地中設置植草溝、下凹綠地和生物滯留設施,創造出可供雨水滯留、凈化、下滲的區域,并將樓前甬道破損且不透水的荷蘭磚更換為透水性良好的透水磚,通過適當坡度將雨水導入樓間綠地。“對一些堵塞破損嚴重的建筑雨落管,我們也進行了斷接,將建筑屋面雨水導入樓前綠地,避免雨水直接進入小區雨水管網。”工作人員說,這樣可以實現最大化的雨水收集和滯留。此外,小區車行道兩側也增設了開口路沿石,方便雨水流入道路兩側綠地;在鋪設嵌草磚停車位時,將車輛后輪至車尾約1米位置改為綠化帶,既不影響正常停車,又增大綠化面積,加強雨水下滲。
記者在小區里看到干凈硬化的道路兩側整齊排列著層次有序的綠植,不少地勢較低位置的綠化帶還設置了小景觀,鋪設了鵝卵石。除了看得到的干凈和整潔,華泰社區的硬化路面下也暗藏玄機。“地下有管道相通,能收集雨水也能及時排水。”青島騰遠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師李帥介紹,華泰社區海綿化改造根據“雨水整體處理”的設計原則,采用了9種雨水處理措施,打造符合海綿城市要求的生態雨水處理系統。
工作人員帶領記者來到兩棟居民樓中間一處較為寬敞的硬化區域,指著幾個井蓋介紹:“地磚下面有兩個模塊化蓄水池,一個容量60立方米,另一個40立方米。這些井蓋就是蓄水模塊不同部分的探查井。”據悉,模塊化蓄水池是小區地下雨水管網的末端,能收集凈化約100立方米的雨水。
記者了解到,模塊化蓄水池有3個組成部分,雨水匯總管收集的雨水首先流入安全分流井,然后經過雨水截污掛籃、雨水棄流裝置、精密過濾裝置,再流入蓄水模塊儲存,通過抽水泵抽取澆灌小區內的綠地。工作人員介紹,當蓄水模塊里的雨水集滿后,能通過小區不同位置設置的40多個溢流井直接流入綠地。
采訪中,工作人員列出一些數據:改造前,65.72%的雨水直接通過小區雨水管網排放;改造之后,整個小區只有22%的雨水通過雨水管網排放,剩余78%的雨水,在小區內滯留、凈化,最終下滲補充地下水。
記者了解到,李滄區居民樓院海綿化改造正在加快推進,試點區域涉及居民樓院整治項目75個,將逐步解決老舊樓院“臟亂差、問題多”的局面,從根本上提升城區環境舒適度。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