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城區區長王少峰(左一)與居民代表座談。
西城未來5年“組合拳”疏解19萬人
文保單位居民外遷政府出錢找房
西直門橋東北角不蓋高樓建公園
西直門橋東北角建社區公園,受壁街地下建停車場,清理西四附近的“小五金”商店,有序疏解19萬人口——日前,西城區區長王少峰與新街口街道的30位居民代表面對面交流,近距離解讀西城區“十三五”規劃,現場解答百姓關切問題。這也是西城區“十三五”居民聊天會首場活動。
瘦身
未來5年疏解19萬人
“常駐人口規模不超過110.7萬人。”這是一項約束性指標,排在西城區“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及目標值的第一位。王少峰解釋說,“約束性指標,就是上級和本級政府要求必須完成的,沒完成就是政府沒有履好職。”
110.7萬這個數字怎么來的?“是根據本區的人口資源環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綠、房、車、路等這些指標倒推出來的。”王少峰說。
從2015年年底的常駐人口129.8萬下降至110.7萬人,“這近20萬人都怎么走?主要是通過幾種方式,有序、穩定疏解人口。”
王少峰解釋說,首先是城市功能疏解,大的機構,包括市政府的有關機構將要向位于通州的行政副中心搬遷,隨著機構的搬遷,帶動人口外遷。
其次是棚戶區改造,西城區已啟動百萬莊、新街口、白紙坊等多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僅白紙坊棚改區就涉及居民5400多戶。“白紙坊地區40%的居民愿意去新城區,60%希望留在原地。留在原地住房面積小,目前按1比1.5的比例改善住宅面積;但是到新城居住,這一比例是1比5,甚至更高。家里人口多的居民自然想住大房子,愿意外遷。”
第三是產業調整,比如批發類、物流類、用工多的產業轉移后會帶動一批人口外遷。
此外,還有文物疏解修繕、文保單位的騰退,也會帶走一部分市民。
西四地區小五金店要清理
阜景街、西四南北大街、新街口南北大街臨街的低端業態將進行綜合整治。目前,這些街道兩側都是賣電氣、電子、塑鋼門窗、小五金配件的商戶,很多商店都門前出攤,常年占據盲道和馬路。王少峰表示,“有家住郊區的市民到西四買塑鋼門窗——這不是西城區應該承接的城市功能,今后這些低端業態都要進行清理。”
調查顯示,西城區有違法建設100萬平方米,過去3年拆了20萬平方米,力爭到2020年,存在安全隱患的、市民反映強烈、從事違法經營的違建全部拆除。
增綠
西直門橋東北角將建社區公園
到2020年,西城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要達到95%,綠化覆蓋率達到31%,新增公園綠地17.5萬平方米。王少峰直言,完成這一指標,難度特別大。“西城區不缺高樓不缺文物,缺少綠色。老城區就沒有綠——我們都說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就沒有公家園林這個概念。”因此,在西城區,只有先騰出地方,才能建公園。“西直門橋的東北角,曾經規劃是8萬平方米的寫字樓。這個樓已經決定不蓋了,改建社區公園。地上是綠地和小品景觀;地下是停車場,主要停放市政車輛。”
此外,已建成的公園綠地原來都是“圈起來不讓市民進去”,今后這些現有綠地都會盡可能向市民開放。文物單位、圖書館、影劇院等公共空間“以前都搞硬化,鋪水泥地磚,今后也要調整,增加綠地面積。”
西城區還將加大城中村、邊角地的拆除力度,拆除出來的地方都用于建設綠地。住在城中村、邊角地的居民如果想外遷,都可以向政府提出,政府替你找房子,騰出來的地方盡可能用于綠化。“我們力爭做到95%的社區出門500米半徑,能有一個占地1000平方米的綠地。”
緩堵
能走車的路都得走車
王少峰表示,未來5年,大力發展胡同交通,禁止胡同兩側都停車。“能走車的路都得走車,單停單行,提高道路通行率。”目前有59條道路在文保區里穿行,今后都不再拓寬,實行一側停車,單向行駛。
“十三五”期間,西城區將基本完成西直門內大街、新街口北大街、受壁街及大覺胡同的擴寬,實現地鐵19號線2020年貫通運營。此外,受壁街將建大型地下停車場。
西城區還將打造“十五分鐘生活圈”,500米到達6種以上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區比例達到100%。“步行、騎車、公交就能到達您想去的地方,不用動車。”王少峰說,“今年綠色出行比例力爭達到71%,以后一年一個增長點,到2020年達到75%,就是四分之三的居民不動用私家小汽車來解決日常出行問題。”
文保
363處文物一處都不拆
目前西城區有“文物保護單位”181處,有“不可移動”文物182處,“政府作出承諾,這363處文物一處都不拆了,而且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我們準備把有些片區拿出來,比如,什剎海地區讓居民做導游,本地人講本地故事,讓游客能夠進入歷史街區,熟悉老北京的生活,而不是簡單照張相就走人。”王少峰如是說。
針對有些文保單位淪落為大雜院,王少峰也表示,住在文保單位內的居民只要愿意外遷,均百分之百給予騰退搬遷,政府出錢給大家找房子。居民搬遷后對文物進行修繕,向社會開放。“未來5年,每一個街道都建設一個街區博物館;有一個公共閱讀空間,打造成每個家庭的第二書房;每個街道建設一個園藝推廣中心;每個街道都建設一個中醫館。”
養老
擬在攀枝花建養老中心
到2020年,目前西城區人均預期壽命為84.5歲,目前為84.26歲。王少峰表示,西城區有百歲老人多達140位,是全國最“不著名”的長壽之鄉。
未來5年,西城區的養老照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每一個居住區,要實現有一個養老照料中心,真正實現居家養老,社區養老。
到2020年,養老床位數量達到4500張。“拆出地方建設養老院太難了。我們正在研究在外地建設養老中心。”王少峰透露說,有可能去攀枝花市建設西城的養老度假中心。“這個小小城市環境優美,春節期間接待游客多達20萬人。”
數說十三五
全區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10.7萬以內
養老院床位數4500張
綠化覆蓋率31%
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95%
養老照料中心和老年餐桌覆蓋率100%
居民人均預期壽命84.5歲
綠色出行比例75%
居民心聲
天橋北里社區 梁英杰
我與梁啟超先生同鄉同族,103年前,他任司法總長,我祖父是京師第二監獄的獄長。我希望修繕梁啟超故居,建成梁啟超博物館。
魏染胡同 卲渤
著名報人邵飄萍是我祖父,在90年前被張作霖暗殺了。我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政府能在這里成立邵飄萍博物館,房子的格局都在。
萬明園社區 王靜
保利羅蘭香谷社區去年成立,前來登記需要上學的孩子很多,希望社區周邊建立公立學校,滿足孩子們幼兒園、小學上學。
燕平家園14號樓 龔海權
東關二條胡同內石油大學陽光公寓學生長期占道停放自行車,胡同內垃圾桶周邊臟水橫流,建議有關部門及早整治。
香爐營小區 尤連芳
希望老年送餐越做越好,面條也能送到家——現在,面條他們不送,說容易坨了。
甘家口社區 張東旭
希望“動批”搬走后,動物園一帶可以成為文化旅游勝地,環境優美,秩序井然。
黑瓦窯小區 張凱然
希望父母能順利入住養老院,離家遠沒關系,服務好就行。
牛街東里小區 馬華
特高興報國寺公園今年動工,希望身邊都是綠地。
白紙坊棚改區 楊慧芳
希望南苑的定向安置房能早點竣工,住了一輩子小黑屋的我也能住上三居室。
現場探訪
白紙坊棚改后叫“融悅城”
西城區最大的棚改項目——白紙坊的“光源里”、“菜園街及棗林南里”的居民這兩天都在忙著選房。棚改后的新居叫“融悅城”,據悉,這里將打造成“北京內城回遷安置房的典范”。兩個棚改項目春節后啟動“預簽約”,目前簽約居民超過80%,大部分居民都選擇了回遷。
“盼了十多年,終于要動了!就盼著新房子能早點完工,我們能早點入住。”這幾天,菜園街選房大廳里熱鬧得像集市。選房將分批次進行,每天安排150戶,到3月9日為止。居民們仔細盯著沙盤上的新家,心里都挺激動——白紙坊地區終于要告別棚改區了,5400戶居民將喬遷新居。
據悉,棚改后規劃項目叫融悅城,取融合歡悅之意,其地處南城核心二環內,南至白紙坊西街,北至棗林前街,西至菜園街,東至白廣路。考慮到這個地區老年人較多,融悅城社區傾向于適老。社區內全部道路無障礙,每個單元里有兩部電梯,其中一部為擔架梯,以滿足老年人就醫的需求。社區地上路段人車分離,每戶配一個車位。
融悅城以板式設計為主,共20余棟住宅樓,分一居、二居和三居,戶型在設計上盡可能保證每一個家庭采光通風,起居室多在景觀的一側。一居室在50至60平方米之間,兩居室60至80平方米之間,三居室在80至125平方米之間,有多種戶型供居民選擇。
融悅城建成后,數條20至25米寬的交通干道將貫穿于社區內,許多小胡同也將拓寬,為百姓出行提供便利。社區將配套學校、商場、娛樂健身等設施,打造成北京內城回遷安置房的典范。
一位姓杜的老大爺說,他住在華北電管局宿舍,十多年前,紅橋地區拆遷時搬到這里,老兩口住在老樓內一間57平方米的房子里。“50多年前的老樓房又窄又小,周邊是小胡同平房區,條件可差了。”杜大爺說,外國的朋友來中國,想到他家里看看,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一位姓王的市民告訴記者,他家住崇效寺社區,有十七八棟簡易樓及一部分平房,住了3000多戶居民。簡易樓是上世紀70年代蓋的,有的房子連頂棚都塌了。空心墻,沒有廚房,更沒有陽臺。冬天沒有暖氣,蜂窩煤一燒就是幾十年。一層共用一個廁所,樓道里沒燈,陌生人進去連樓梯都找不到。“我們當初搬來時都是兩口人,住一間房。現在,一大家子五六口,還是一間房。我們年年都盼著改善住房條件。”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首席記者 崔紅
本版圖片
首席攝影記者記者 蔡代征/攝